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故都的秋》赏析  
 
     

                                                            

               19466月铁流书店版《屐痕处处》封面

             三分秋色,一分愁

         ——《故都的秋》赏析  

 中国的诗文里,写秋的文字可谓盛矣,但多悲秋。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却独出一格,偏偏以颂的笔调,出神入化、声色俱现地描画了具有独特神韵的秋色。

背景:19219月到1933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6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主题:故都两字指明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故都秋的景、秋的物却又是作家在现实中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的折光和反射,作家正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特有的自然风物,反映了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寂寞感。

分析: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写景抒情。开头(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才感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悲哀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中外诗文作家共同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最后总结全文,与总起的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的秋无比眷念之情。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几个重要时期。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漓,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清”“静”“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虽体验到生活的许多悲苦与忧愁,但他没有消沉,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与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自然景观和人生景观的美好的一面,充满眷恋和哀婉。他不写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员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表现出郁达夫的平民意识。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受文化气息,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人赏秋文化的珍爱,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文的关怀。

艺术特点: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作者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

 

阅读思考题:

1、简述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的艺术特征。

2、简述《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及主题。

3、结合作品谈“情景交融”的特色在《故都的秋》中是如何体现的?

 

网络资源:郁达夫作品选: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y/20-yu-df/yudafu.html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作品对“爱的哲学”的揭示。

2、  结合作品论述“冰心体”散文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