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背影》赏析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

寓情于景  诗画交融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篇作之一。它情浓景美、充满诗意,被人称为现代文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白话美术文”。(浦江清:《 朱自清 先生传略》

背景及主题:作品写于1927年夏,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严酷的现实使朱自清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郁闷之中。他不满于现实,却又难以与之抗争,觉得还是“暂时超然的好”(朱自清:《那里走》),渴望到大自然中寻找暂时的宁静。作品正是缘情写景,借景抒情,使月色荷塘与“我”的心境互为反衬、相互交融,描绘出一幅情浓景美的月夜荷塘图。

艺术特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笔,交代了“我”的心境,由此引出“我”的夜游荷塘。小路是“幽僻”的,夜晚也显得“寂寞”,“我”浴着淡淡的月光,信步踱来,感到“今晚却很好”。因为这静静的环境和淡淡的月光,正是“我”所寻求的。景物的宁静与“我”的希求恬静闲适,渴望远遁尘俗的心理相暗合。“我”心中越不宁静,则又愈加对比出月色荷塘的美极静极。一路赏荷观月,“我”终于融入静静的“梦”中,陶然而忘返了。然而,蝉鸣和蛙声却骤然打破宁静,把我从“超然”中拉回到现实,使我本已陶然忘忧的心头涌上一股愁情。蝉鸣蛙声的“热闹”对比出荷塘月色的宁静,却又“闹”出了“我”心中的怅然:“独处的妙处”倏然消散,顿觉若有所失。“我”又由眼前的荷塘,忽然联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由六朝的采莲盛况。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又回到现实之中。显然,作者对心情的抒写和对荷塘月色的描写,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在写景之中,无处不渗透着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的苦闷心理。情与景就是这样如水乳一般,融为一体。

诗画交融。作者以诗人的情笔状物写景,又用画家的彩笔着色泼墨,使得这篇“美文”画面生动,诗意浓郁。在作品的第四、五、六段中,作者集中笔力描写了荷塘月色之美,使之如诗似画,令人美不胜收。作者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然后描写荷塘四周的夜景。这使本来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象很有层次、有重点、有顺序地渐次呈现在读者面前。描写荷塘,作者由“田田的叶子”起笔,通过视觉、比喻、联想等,让荷叶荷花绰约生姿,情态各异:或舒展似裙,或圆润如珠,或美若浴女;然后借用“通感”手法,让缕缕荷香产生听觉效果,仿佛“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上的月色却更迷人。月色本是空灵无形的,作者却用“流水”作比,使它“泻”在娇嫩的荷花之上,这不仅使月光可感可见,更有一种柔和的动感,一种伸手可掬的质感。实笔写来,却又意境空朦,令人品之有味。而月光和青雾中的荷叶荷花,又“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或“象笼着轻纱的梦”。这又由实到虚,引人遐想;用“牛乳”之白、“梦”之迷离来形容月下荷、雾中花,确是“恰到了好处”。它使画面更具月夜的色调,也体现了古诗中“雾里看花”的诗境。在写景的最后部分,作者由月光转向荷塘四周,以浓淡相宜、虚实互衬等笔法,对树影、远山、灯光进行了描绘,。然后以看似闲来之笔,意外地写出“热闹”的蝉声与蛙鸣,使文中出现清晰喧闹的背景音响,打破了荷塘月色那万籁俱寂的氛围,大有“蝉噪林愈静”的意境。愈显得荷塘宁静,月色溶溶,达到了诗画交融的妙境,令人为之称绝。

 

阅读思考题:

1、简述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艺术特征。

2、简述《背影》的创作背景及主题。

网络资源:朱自清专辑: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42-zhu_zq/zhu_ziq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