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囚绿记》赏析
 
     

                      

     陆蠡散文集

               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巧妙的艺术构思

              ——《囚绿记》赏析  

陆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丽尼齐名,前期创作多是以青春回忆为题材的散文诗,写年轻人的回忆、幻想和沉思、歌唱童真和自然,探求人情美和人间爱,感情厚实,文字浓重,景物描写像油画一样,细腻真切。散文集《囚绿记》写于上海孤岛时期,《囚绿记》是收入其中的咏物言志的名篇,也是陆蠡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  

 主题:《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通过回忆北平住所窗外的一棵长春藤,描写常春藤永远向阳光生长的习性,而满怀深情地歌颂了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不屈不挠地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文笔婉约蕴藉,看似幽婉的文字却表现出一种悲壮美。

行文线索与结构:绿色象征着光明和希望,在《囚绿记》中,作者极写自己对绿色的爱恋和怀念,正是在抒发其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产生了无比眷恋之情,“我天天地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援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地变青,渐渐变老”,这是“恋绿”。由于过度地迷恋,我忽然起了一个自私的念头,就“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岸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此为“囚绿”: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却“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地不能原谅我的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从而,文章引申出了更深层次的意蕴,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侵略者破坏安宁与幸福生活的强烈不满和深沉的控诉。芦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催我迅速南归,离开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其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这是“释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的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此为“念绿”。文章最后写到释绿的时间是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释绿的地点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样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了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了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的心情。

艺术成就:

  首先,构思精巧。散文从南窗外的绿枝和绿影写起,写牵绿,囚绿,放绿,思绿,创造了新文学史上的一种独创性的构思。其次,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她的朝气、执著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在这种对绿的描写中,又始终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思绪和愿望,将文章融进了诗的韵味,读来更觉亲切动人。第三,抒情含蓄委婉,语言凝练优美,节奏舒缓,具有散文诗的风味。文章以小见大、蕴藉含蓄,行文如流水般自然舒畅,字里行间透出一派天真,而韵味无穷。陆蠡在《囚绿记》的序中说:我没有能够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深受二者的冲突。也许正是这种冲突构成了二、三十年代许多散文作者的人格魅力,并进一步构成了抗战之前中国现代散文的摇曳多姿的景象。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囚绿记》的行文线索。

2、  分析常春藤的特征和它所体现的象征意蕴

3、  结合作品分析陆蠡散文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