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戏剧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上海屋檐下》赏析  
 
     

                                                                   

《上海屋檐下》演出剧照(1939年上海剧艺社演出)

                     畸形的社会 凡人小事的悲剧

                            ——《上海屋檐下》赏析  

1937年春创作的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是夏衍自觉实践现实主义手法取得的重要收获,通过该剧的创作,他找到了政治意图与艺术传达之间的契合点:由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由历史题材转向其熟悉的现实题材,由英雄、传奇性人物转向普通市民与知识分子。以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却蕴含着巨大情感波澜的“严谨现实主义”为特征的夏衍剧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是夏衍话剧创作的最高峰,也是代表20世纪中国写实话剧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

作品分析:

    主题:《上海屋檐下》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畸形社会中的一个横断面,描写了生活在大城市底层的一群小市民和贫苦知识分子平凡的、令人诅咒的生活,以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的生活遭遇为中心线索,以其左邻右舍的生活为辅,组成了一部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们生活的交响曲。通过五个家庭的不同遭遇以及相同的不幸命运,揭示了社会的内在矛盾,使人感到一种沉闷压抑的时代气氛。“西安事变”之后阴晴不定的政治气候,被国民党政府释放的政治犯的家庭悲欢决定了作家的创作意图:“想反映一下上海这个畸形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反映以下他们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生活中反映出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一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夏衍《谈<上海屋檐下>自述》)

 工厂职员林志成十年前在朋友匡复被捕入狱时,被托照顾其妻杨彩玉和女儿,在匡复杳无音信的情况下,与杨彩玉同居。十年后匡复出狱回家,三人心灵都留下伤痕。林志成软弱内疚,杨彩玉多情,难以选择。匡复初时沮丧,最后毅然奋起,走出家庭,奔向时代洪流;大学毕业生黄家楣,毕业后却失业在家,穷困潦倒,老父远道来沪探亲,家楣与妻只能变卖衣服强颜欢笑,黄父发现真情,留下仅存两块钱后悄然离去;卖报孤老李陵碑,独子在“一.二八”战事中牺牲,心中仍盼其归来;孤苦无靠,被迫卖身的施小宝,丈夫漂泊海外,自己受尽流氓侮辱;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生活拮据,只能苦中作乐。剧中人的行为都似乎是无可指责的,每个人都按生活给定的逻辑在行事,但是把这些人和事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时,结果却令人无法忍受。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幸的,他们在地狱般的社会中挣扎、煎熬,而本身的弱点又决定了他们自身无力回天,只能在阴暗的日子里默默度日。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些弱者们的内心深处却并未失去对光明的向往,他们企盼着天“总有一天会晴”,文章最后葆珍的歌声是剧本唯一的阳光――象征着未来属于孩子,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

  人物形象:

 林志成是《上海屋檐下》中一群小人物里刻画得较为丰满的一个。他善良、软弱,被捕匡复托其照顾妻女,因失去信息又和其妻产生感情而同居,匡复回而感无脸见人,背着沉重负罪感,想离开又难以割舍。在工厂不满老板,又不敢反抗,生活得压抑、痛苦。后在匡复精神感召下,终于觉醒,不惜丢掉饭碗,摆脱了被人看作狗的屈辱生活。匡复是剧中有理想、有毅力的勇敢坚强的革命者形象。“四.一二”被捕入狱,获释回家却发现妻子和朋友林志成同居,处于尴尬境地。心中的失望、痛苦自不待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克服了个人生活的创伤,走出家门,重新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林志成和匡复形象,体现了作品“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的题旨。

艺术成就: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以及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剧作的鲜明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取材于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呈现出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剧本所展开的虽然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痛苦、悔恨、牢骚、窘困、隐忧等等,但剧作家却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剧中多次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梅雨天气象征的是不仅生活在发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在发霉,同时产生了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远处传来的电闪雷鸣预示的是新时代的即将来临,“大家联合起来救国家”童谣的多次出现,暗示的是“一.二八”上海抗战后风起云涌的民族救亡浪潮,并以此激励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挫折的知识分子,尽快重新投身革命的洪流。其次,构思巧妙、布局严密,多条线索共同发展。剧本突破了传统戏剧中一场戏表现一个场景的结构模式,在同一舞台空间内,同时展开了五家人家的悲喜剧,同时写出了命运、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以林志成、匡复、杨彩玉三人之间的家庭悲剧为主线,将其余四家人家的悲喜剧穿插其间,不平均使用力量,全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突破了舞台的空间限制,为20世纪中国话剧的结构艺术提供了新的范式。第三,采用素描手法刻画人物,在平淡中蕴含激情,平凡中显示了伟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诃恬淡、自然、深沉、隽永的艺术张力。剧本对每一家命运的揭示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抓住了其主要特征,用笔极端简洁、鲜明、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给观众去加以想象和补充。第四,体现出了淡化人物之间的冲突,着重人物心理内省的艺术追求,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颤动,具有凝练隽永的艺术个性和浓厚的人情味。夏衍有意学习契诃夫社会心理剧的艺术风格,将剧中人的外部矛盾转化为各自的内心冲突,不去渲染不寻常的气氛、演绎离奇的故事情节,用浓厚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人生。夏衍的人道主义是和他的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人道主义的立场是夏衍更关注于大时代中人的命运,特别是人的心灵,微妙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具有类似契诃夫的“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夏衍剧作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和优点。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上海屋檐下》的创作背景和题旨。

2、  简析《上海屋檐下》的结构艺术。

3、  简谈林志成和匡复形象及意义

4、  分析《上海屋檐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