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小说《药》的木刻版画 |
悲情缱绻的忏悔录
——《伤逝》赏析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篇写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小说,收入小说集《彷徨》之中,鲁迅用长篇抒情的手法将抒情、叙事、和人物心理描写在文中融汇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可以说《伤逝》是一首以男主人公的手记方式写成的悲情缱锩的悼亡诗、忏悔录。
作品分析:
主题:《伤逝》通过对主人
公子
君和涓生冲破阻力获得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的深刻细致描绘,探讨了妇女解放和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问题。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
和子
君的恋爱及其破灭的过程。鲁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并没有着重强调因外来的压力造成爱情悲剧,而是把描写重点放在悲剧双方本身的弱点,着重探究达到了婚姻自由是否就能永享幸福的问题,这正是其深刻之所在: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仿效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及时看到了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小说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明显受到了易卜生《娜拉》(今译《玩偶之家》)的影响。在鲁迅看来,“娜拉”反出家庭固然可喜,但出走之后的路,更值得人们关注。根据中国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指出“经济权”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条件,“自由固不是钱能买到的,但是能够为钱而卖掉”,娜拉从家庭中出走之后,如果没有钱,等待她的就只有两条路“一是堕落,一是回来”。子君缺少的就正是这样一种经济权,她在家靠父,出嫁靠夫,虽然她和涓生有爱情,但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依附关系。当爱情死亡之后,她离开夫之家,就只能回到父之家,由于没有经济权,她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这正是其悲剧的根源。通过这篇小说的创作,鲁迅形象地告诫了年轻人,即:任何高妙的理想,都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社会联系起来,只有成为自觉的追求者和奋斗者,才可能在严酷环境的压迫下,开辟出新的生路。在洋溢着理想与乐观的“五四”文学中,像《伤逝》这样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是空谷足音的。
人物形象:涓生、子君是一对生活在五四时期的知识青年,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在他们的身上烙有鲜明的印记。他们既受到西学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等新思想的影响,又背负着旧的封建传统观念和顽固势力的压迫,这使得他们的思想、性格明显地表现出复杂、矛盾的特征,坚强、无畏、抗争与软弱、退缩、妥协兼而有之。
子君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女性的形象。她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勇敢地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教,与涓生热烈地相爱,面对封建旧势力的逼迫毫不退让,大胆地与涓生同居,表现出了五四新知识女性反抗封建传统、追求新生活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而她只是在婚姻自主的肤浅意义上理解。她又“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所追求的“爱”从骨子里仍然是中国传统女性所渴求的那种“归属”感,没有妇女要经济独立的思想,其反抗具有局限性。自由的婚姻是她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实现后,她所作的就是倾力维护它,并逐渐变得狭隘、庸俗,以致与涓生的爱情出现了裂痕。鲁迅为子君的“爱”下了“盲目的爱”的理解,认为她“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这是很耐人寻味的。鲁迅正是
通过子
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的惨重,并深刻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这是子君形象的意义。
涓生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具有反封建思想、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现代知识分子。一方面,具有敏锐的思想和自我审视的意识,既是旧时代的叛逆者,又是子君思想的启蒙者,以个性解放的思想,打开了子君的眼界,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表现出了新生活的尝试者、开创者的敏锐的思想触角,面对失业的打击表现得也比子君镇定、坚强,奋力挣扎,力图“开一条新的路”。另一方面,又具有怯弱和自私的一面,是历史的中间物。虽然意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却没有作出什么切实的行动;虽然认识到: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却将导致挫折和失败的责任归之于了比他更怯弱的子君,虽然为了
“救出自己”而放弃了子君,但抛弃子君后仍然还是走投无路,并且还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内心谴责和精神负担。鲁迅对涓生灵魂的解剖,掘入了”五四“退潮时期知识分子思想情绪的深层,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的“自我”在困境中迅速失落的空虚和苦闷,揭示出了知识分子本身所具有的孤独感和绝望感和软弱性。
悲剧成因:概括起来,造成子君和涓生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原因,即中国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力量过于贫弱。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是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思想、政治、经济、社会习惯等多方面结成“神圣同盟”,对叛逆者施行其惩罚。在广大的社会群众实现广泛的思想启蒙和广泛的社会解放之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要离开社会解放而独立地实现他们的理想是不可能的。二是主观上的原因,即缺乏更开阔的眼界,不能开拓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
从子
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丽,否则美满的爱情只能是一种空幻的愿望。
从子
君和涓生两个人来说,由于他们把争取恋爱自由看作是了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缺乏更先进的理想和更宏大的目标,只能到小家庭中去寻找慰藉,这就使他们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了附丽,陷入了深刻的绝望和空虚之中。
艺术成就:
首先,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抒胸臆,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诗体小说”的先河,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自始至终散发着往事不再的悔恨和悲哀,让涓生重新回到他
和子
君恋爱时的会馆的破屋子里去追思往事,亲手记录下他们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倒叙追忆的悔恨和悲哀贯穿故事情节的全过程,使全篇笼罩着浓厚的悲剧抒情气氛,缠绵凄切,哀婉动人。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复咏叹,层层递进等。其次,注重对人物心理世界的揭示。小说并不重在事件过程的叙述,集中笔墨关照的是对悲剧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揭示,着力挖掘、展示男女主人公内心丰富、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向往的激情、热恋的深情、新婚的喜悦、爱情危机时的痛苦、离异后的绝望、此起彼伏,汇成了一条情感的长流。对涓生,采取的是心灵自剖的方式细微地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过程。对子君的心理描写,多通过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第三,善于通过物象、细节的精心设计、安排来表现人物,深化题旨。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相互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他们的出现,表现了子君婚后精神的空虚,他们的被逐杀的命运,也暗示了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子君离去时给涓生留下的盐、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和几十枚铜元,体现了她善良纯洁的心灵和对涓生始终如一的爱,同时也显示了他们的生活的清苦。第四,首尾呼应的结构方式。“会馆-吉兆胡同-会馆
”这一生活环境的回复安排,暗示了涓生个人奋斗的归于失败;而小说的开头一句: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小说结尾的一段又重申: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首尾呼应,回肠荡气,同时深化了题旨。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子君和涓生形象。
2、
简析造成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
3、
结合作品论述小说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