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散文集

       超然世外的悠闲情趣 

             ——《乌篷船》赏析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和鲁迅齐名的散文大家,最早从西方引入了“美文”的概念,以独树一帜的记叙抒情小品享誉文坛,在现代散文史上开创了闲适的言志的艺术流派,其散文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战斗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的一类,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以及20年代被其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在这类作品中,才真正显示出了周作人创作的个性之所在,他将英国的小品、法国蒙田的随笔、日本的俳文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化为一体,表现在其文章里,就形成了他的文体风格。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其文化教养、个性气质、人生态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品分析:

《乌篷船》发表于192611月,正是中国社会处于飘摇动荡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五四文化阵营的退隐者,周作人尽管心中感到“十分气闷”,却没有于绝望处逢生,而只是通过书写一些清淡闲适的文字,“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乌篷船》这样不合时宜的闲适小品文。这篇散文是作者以书信的格式,向将去浙东旅行的朋友介绍自己故乡风情的作品,正文共三节,统篇笼罩着一种超然世外的悠闲情趣。

艺术特点:

    首先,具有平和冲淡的文体风格,舒缓自然的语言表达,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周作人自称写文章是和“想象的友人”闲谈,“只是我的写在纸上的谈话”,他的文章带有家常闲话的随意性和亲切感,所谓“信口信腕,皆成律度”,随兴而谈,毫无拘束。一般说来,提起故乡,几乎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番情深意长的感慨,身处异地的游子思乡恋土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是我们在这里看到周作人对故乡的印象却是轻描淡写的,只“知道一点情形”,态度是超然物外的,“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在那里”,很少流露出对故乡的眷恋和亲切,十分奇特。文章的第二节更是优游自在,似与老友促膝闲谈,对故乡的船津津乐道,由乌篷船引出白篷船,谈“三明瓦”又道出“四明瓦”和脚划船,最后写乘“一叶扁舟”的情趣和令人神往的冒险,平和冲淡的叙述神态跃然纸上,文章的最后一节简直是超凡脱俗、如入仙境。故乡船上的生活情趣被周作人描写得如诗如画,意态万千,情韵隽永,其平淡徐舒的心态发挥得可谓淋漓尽致,折射出了周族人极其向往佛老淡泊的文化心态。其次,具有言简意赅的结构章法。周作人对故乡“乌篷船”的描写完全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单纯叙述,绝不谈与船无关的轶闻故事,这就使文章结构显得不枝不蔓,语言也是简洁明快,毫无赘语。正如郁达夫所评价的:“周作人的小品文……,一篇之中,少一句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可谓一语中的。第三,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如介绍“三明瓦”船头的“眉目”时,将其比作“似在微笑”的老虎,在对坐船出游路线进行说明时,一边告诉你有趣的去处,一边又教给你游赏消遣的方法:或吃茶看书,或酒或茶,或睡或卧,完全随你,真是“理想的行乐法”,更是“颇有趣味的事”。第四,简洁、古雅、含蓄、凝重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涩味和简单味,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周作人并不看重用“纯粹口语体”写的散文,他的语言是一种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杂糅调和的语言,涩而有味。

    周作人的小品文创作所展示的美学形态,对丰富和繁荣新文学的品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打破了新文学初期“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阅读思考题]

1、简析作品的文体特征。

2、结合作品分析周作人散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