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雨前》赏析   
 
     

                                                            

     何其芳散文集

             景由情生 思与景谐
                      
           ——
《雨前》赏析

 《雨前》是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诗意飞扬的散文。《画梦录》追求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主要写于1932年-1935年,出版于1936年,代表了何其芳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收入散文作品16篇,以优美精致的形式,“独语”的调式刻意画梦,抒写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现实出路的寂寞、孤独之情和有所期待但又无从追求的苦闷心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于1937年获得了《大公报》文艺奖中唯一的散文奖。  

作品分析:

   主题:《雨前》写于1933年春,创作于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进攻华北的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加紧蚕食华北,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主义,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民族危机深重,政治气候低沉。作为一位爱国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自然沉浸在了无限的忧愁和痛苦之中,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

   《雨前》如标题所示,是那时整个社会空气的形象比拟,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通过大雨降临前灰暗沉闷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久旱切盼甘霖的强烈情绪,也隐约透露出渴求变革的焦灼心情。这正是30年代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因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作品中对这种心态的刻划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委婉曲折地抒写了尚未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不满于黑暗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忧郁感伤的情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了解当时青年的思想状态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对现实的不满,使作者渴望心里的气候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怀念南方故乡的雷声、雨声,传达出一种对希望的渴求,对理想的追寻。结尾一句然而雨还是没有来,透露出理想的渺远,一种彷徨、迷惘以至颓伤的情调油然而生,这种思想情调也正是当年的许多知识青年共同的一种精神状态。

艺术成就:

 《雨前》在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具有和谐的诗的意境,在情思缠绵之中使人体味到一种苦涩和难言的忧伤,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精致美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采用了诗化的语言,绚丽而精致,笔调轻灵,用词简约。《雨前》仿佛是作者在黄昏的灯光下的自言自语,委婉地传达出了内心的复杂情愫,文字充满了纤弱的感情和雾般的朦胧,风格绚丽而缠绵,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及外国印象派的艺术之美,诗情洋溢,是对现代艺术散文体裁的独特的创作。白鸭在柳树下来回作绅士的散步,几个字就令读者想象出白鸭那种胖乎乎、慢悠悠、摇摇摆摆徐徐来回的神态;用词讲究色彩的配合,写春之芽:簇生出油绿的嫩叶而开出红色的花;善于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流动的美,如几天阳光在柳梢上撒下的一株嫩绿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抚摩”三个词不但将自然物拟人化了,更使那不为人注意的缓慢的自然变化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其次,意象繁复而优美,想象奇特,富有象征意味。《雨前》中出现了很多的意象繁复而优美,如“雨”、“灰暗而凄冷的天空”、“干裂的大地和树根”“故乡的雷声和雨声”、“白色的鸭”、“鹰隼”等,而每个意象都有其象征的意味,追求一种象征的丰润性,如“雨”象征的是某种美的东西,如革命的力量,不同的读者可以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灰暗而凄冷的天空”象征的是一种阴暗的气候,可以是政治气候,也可以指心理气候,“干裂的大地和树根”象征了对美好事物或革命的渴望;“故乡的雷声和雨声”暗示了南方的革命力量或美好的事物,“白色的鸭的烦躁”象征的是“我”的烦躁,“鹰隼的愤怒”象征的是“我”的愤怒或革命人民的愤怒。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西方现代派的移情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外射在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上。鸽群、柳叶、大地、树根、白鸭、鹰隼,都无不打上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雨前》既有诗的激情,又有思的深厚,是诗人用生命的激情谱写的诗章。第三,对比手法的使用。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两次插入对故乡的回忆。故乡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眼前的景象则叫人窒息。通过对北国与故乡差异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何其芳努力使散文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但有时雕琢过分,失去了自然。这种唯美到极致的情怀在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中很有共鸣。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雨前”的象征意蕴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2、  结合作品论述何其芳散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