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小说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子夜》赏析
 
     

茅盾小说《春蚕》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时代寓言 宏大严谨的时代史诗

                    ——《子夜》赏析  

茅盾是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小说家,他接过五四时期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加以发展,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创造时代典型,擅长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剖析,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在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中突现人物性格的创作手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以他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长篇小说《子夜》就是其代表作。19331月,《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不仅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标志着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正如瞿秋白所说:《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作品分析:

主题:《子夜》是一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的悲剧,作品以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产阶级和金融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主线,惊心动魄地描写了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吴荪甫,如何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双重压迫之下,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败涂地的悲剧命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是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的,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1930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托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而茅盾也就由此萌发了以形象思维来参与这次论战的企图。《子夜》原名《夕阳》,于193110月开始动笔, 1932125 完稿,历时14个月,所要回答的正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观念,小说的题目《子夜》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子夜”既是自然界最黑暗的时代,也是黎明前的社会黑暗,以“子夜”为题,暗示的是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表达的是作者想要通过黑暗走上黎明的信念。构思的过程中,茅盾试图在《子夜》中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三个方面: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民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当时的军阀混战、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从整个作品的完成来看,茅盾集中笔力描写了前两点,而第三点写的稍薄弱一些,不过这个缺陷在后来的短篇《农村三部曲》中得到了弥补。

    人物形象:《子夜》的中心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途中的末路英雄形象。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有现代资本家性格的基本特征和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整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想凭借着自己雄厚的资本,过人的胆略、智谋和手段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王国, 其气魄和实力使他成为了上海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小说越是把吴荪甫写成那种雄风逼人的人物,就越能凸现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发展乃是一条无以抗拒的历史法则,凸现出历史悲剧性。其次,性格复杂而多变,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是具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自私、贪婪、专断、残酷、压迫者、反革命的一面,也存在着革命、被压迫、软弱、悲壮的一面。二是具有个性的两重性,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情节的发展,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在和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吴荪甫时常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在层层进逼的困境中经常会显示出软弱、颓唐、空虚的一面。三是具有封建性,既独断专横又孤立无援。吴荪甫出身于封建大地主家庭,不能完全摆脱与封建家庭、封建意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封建性一方面突出表现在他对他的亲人、仆人、部下以至工人的封建专断性质上,表现在对农民的剥削上,专横而粗暴、冷漠而严厉,使他在和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的地位。另一方面,在封建文化长期沉浸的中国,吴荪甫本人又是封建性的受害者,长期的封建文化沉积,给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困扰,这是《子夜》极为深刻、极为发人深省的艺术发现:从家庭生活来看,他虽然以封建家长的权威在公馆中颐指气使,但是却难以弥合家庭成员中存在的越来越深的裂痕,亲人之间只有隔膜、利用、榨取,而没有理解、援助。在工厂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具有现代管理才能的助手,吴荪甫亲自提拔起来的屠维岳虽然干练而狡诈,但是却被靠裙带关系掌握权力的吴荪甫的那些没有用的亲戚们弄得捉襟见肘而失败。这种种前后矛盾的方面,从不同的侧面凸现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存在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发生在吴荪甫身上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造成吴荪甫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条: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缺乏一个有力的政府,生不逢时,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次,缺乏现代的管理人才。工人罢工的势头非常汹涌,而吴荪甫所任用的干将、工头等,除了屠维岳外,却大都缺乏现代管理才能,只会勾心斗角。吴荪甫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的胆识和计谋,而是因为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对手的强大、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亲人之间的貌合神离、合作伙伴的自私自利等等,种种因素使吴荪甫不得不在孤独中奋战,而最终陷于失败。茅盾对吴荪甫等复杂性格的刻画对于以往文学单一化的性格描写无疑是一个新的突破,但是对于这个人物性格复杂性的过于明确化和理性化的把握与表现,仍然没能突破把无限丰富的人物和生活加以简单化的历史局限,这表明,茅盾对人物塑造立体化的努力和成就,只是现代小说人物刻画艺术所能历史地达到的一个阶段,但是它的成就和意义不可低估。

赵伯韬是美国某财团的中国买办,和蒋介石政权有很深的关系,是买办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骄横狂妄,阴狠狡诈。凭着他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滩兴风作浪,是公债市场上的魔王。小说还描写了赵伯韬糜烂的生活,他扒进各式各样的公债,也扒进各式各样的女人,显示了这个阶级精神上的极端腐朽。  

艺术成就:

首先,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子夜》小说以吴荪甫在事业上的奋斗为主线,在宏伟的建构中囊括了时代风云、政治纠葛、军阀间的战乱、工农革命的风潮、工业巨头的竞争、金融市场的并拼等,从许多社会生活的侧面汇成了文化史和社会风俗史,显示出了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小说场面众多,从名流云集的富豪客厅,到股票交易所,从生产车间到交际场所,从都市到乡村,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广阔又真切的30年代初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图画,塑造了包括金融买办资本家、民族工业资本家、封建余孽、军官等在内的整个都市上流社会的各色人物。其次,结构恢宏、严谨。《子夜》在结构上宏大缜密,可以说臻于完美。虽然人物众多(大约出现了100多个人物)、线索纷繁、矛盾复杂,场面广阔,但情节发展却十分紧凑,时间跨度虽然仅仅三个月,字数不足50万字,却几乎囊括了所有复杂的生活内容,情节波澜起伏而叙述有条不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吴荪甫把相互关连的“三条火线”联结在这里一起。即公债市场上的斗争;以裕华丝厂为中心的上海纺织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双桥镇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封建恶霸地主的斗争。从而将三十年代初期从农村到城市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和谐地组织到了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极为广阔的生活图景。二是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线索,广阔的场景,集中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加以表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波澜起伏,缜密自然。三是精心设计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第一章写的是吴老太爷来到上海而猝死的故事,以吴老太爷的猝死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旧的一章已经结束,同时开始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新的历史悲喜剧;结尾处虚写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同吴荪甫的失败相对照,预示出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所在。整个结构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缜密而清晰。第三,把人物置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突出了其形象的丰富性。作品中的吴荪甫主要处在以下这些关系的包围之下:和买办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和裕华丝厂的工人的关系,和中小资本家朱吟秋(周仲伟、 君宜等)的关系。围绕着上述三方面主要的关系,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作为没落地主阶级的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关系,和他的姐夫金融资本家杜竹斋的关系,与家庭内部成员(吴少奶奶林佩瑶、四小姐慧芳、七少爷阿萱等)之间的关系,与精干的亲自提拔的下属屠维岳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和他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第四,具有细致的心理描写。茅盾十分欣赏西方十九世纪小说中“心理解析的精微真确”,所以,在《子夜》中他有意识地学习托尔斯泰,运用“心灵辩证法”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对吴荪甫在开始组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运动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投机市场上与赵伯韬决战时的举棋不定、在失败时的心灰意冷时的内心世界剖露得都非常真实贴切。除了对传统的心理写实手法的运用之外,还明显地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尤其是对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第四,成功地创造了资本家的群像。五四以来,资本家的形象虽然也曾在某些作品中零星地出现,但是作为既能体现这一阶级的共同本质,又具有各种互补性差异的资本家群像却是第一次出现在《子夜》里。小说中蛮横贪婪、有恃无恐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具有雄才大略而又色厉内荏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工于心计而又六亲不认的杜竹斋,刻划得都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就连那些中小资本家,如佯狂混世、圆滑机灵的火柴厂老板“红头火柴”的周仲伟,胆小怕事、安分守己的朱吟秋等,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五,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交相辉映。如《子夜》第七章在描写吴内外交困的心境时,作者始终伴有自然景象的描绘,如:灰色的云块、闪电、雷鸣、浓雾、金黄色的太阳、绿色的树林、琴韵似的水滴……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和不同基调的色彩构成了吴内心世界情绪起伏的流程。第六,人物语言个性化。小说中吴荪甫的语言是自负和刚愎自用的,短促有力、果断,常常出现“一定”“立刻”“不能”之类的言辞,将他的强硬、果敢、狠毒的性格表现得真实而准确;而赵伯韬的语言则狂妄、高傲,粗野、下流、夹杂着市侩气,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在当时中国社会骄横无忌的精神状态,此外,对各种类型的资本家如朱吟秋、周仲伟的语言的刻画、对曾沧海、冯云卿等封建地主的语言的刻画也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吴荪甫形象及其悲剧意蕴。

2、  简析小说的结构特点。

3、  简析小说的心理描写特色。

4、  结合作品论述小说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