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试题二  答案  

一、填空题(1'×10=10')  

1、“冥婚”

2、《围城》

3、 废名

4、《我》

5、 平和冲淡

6、《雷电颂》

7、《呼兰河传》

8、 繁漪

9、《野草》

10、《骆驼祥子》

 

二、单项选择题(2'×10=20')

 

1、B   2、C   3、D   4A   5、C

6、A   7、C   8、B   9、D   10、D

 

三、简答题( 8 ×6= 48

1、简析曾文清形象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形象:曾文清是一个在封建家长专横压制下成长起来的畸形儿,虽然天资聪敏、但是却懦弱无能、精神上处于瘫痪状态,不仅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更没有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这个人物形象实际上是对曾老太爷命运的一种补充,更深刻地预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败落崩溃的历史必然性。

文化反思:当曹禺进一步追问“曾文清是怎样从人变成了生命的空壳”时,就转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观照(这也正是抗战所提出的时代命题),认为是染受了过度的糜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结果。曾文清整天沉溺在下棋、品茶、赋诗、作画、养鸽子、喂鸟等士大夫的情趣之中,作为一种没落的文化,虽然它悠闲、雅致,却带有浓厚的寄生性,最能消磨人的生存意志,于是曾文清就陷入了不可救药的怯懦、颓废和懒散之中,这是人的真正堕落、人的生命的彻底浪费、人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否定。   

2、简析李金发的《弃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首先,注重诗歌意象的营造,富有象征意味,诗歌内涵丰富、多义、不确定。其次,善于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等手法,营造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意境,主要采用以下手段:一是在诗的组织上常常使用省略法,以跳跃的思绪引发读者展开想象,二是比喻新奇,意象独特,多“远取喻”,而不是“近取喻”,造成了通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三是自觉地选用文言词语,晦涩难懂。

3、简析《风景谈》的艺术成就。  

 首先,风格含蓄蕴藉。《风景谈》名写景,实写人,以景衬人,以延安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不过的一些场景,以小见大,表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歌颂了延安的新人、新生活、新精神,蕴藉深厚,有着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其次,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观点。如猩猩峡外的两幅不同景象的对比;两个战士,两种兵――号兵和哨兵的对比等,在对照中得出结论。第三,借鉴了电影手法。《风景谈》一共描写了六个画面,六个画面都由一个主题统率,在场景描写中融进议论和抒情,就象电影的解说词一样,从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些解说词(或说画外音)把六个镜头有机组接起来,并层层递进,融为了一体。

4、简析戴望舒诗歌《雨巷》的音乐性

《雨巷》的音乐性强,曾受到 叶圣陶 先生的赞誉,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虽长短不一,但相间大致匀称。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韵到底(用ang韵),大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迭、复沓、首尾两节重复,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  

5散文《故都的秋》的艺术特点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作者精心锤炼,认真琢磨,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  

6、简述《升官图》的讽刺喜剧手法。

《升官图》为政治讽刺剧,全剧充满了笑的批判力量。喜剧手法主要表现为:  

  首先,它的独特构思。通过一个荒诞不经的梦境,对现实进行辛辣的讽刺。换言之,即梦幻的荒诞性与生活的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构成了本剧喜剧艺术的最大特点。  

  第二,漫画式的夸张,是本剧喜剧艺术的又一主要特点,但这种夸张,常常和鲜明的对比、重复,以及人物的自相矛盾、相互揭发手段结合使用,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此外,剧本对人物的外形刻画,和细节动作描绘,也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四、论述题( 22 ×1= 22  

结合作品分析《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艺术上:在艺术上,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之所以被称为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除了其思想上的贡献外,还体现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方面,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式、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并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艺术形象。首先,在结构上,采用日记体,借鉴西方横截面式结构,按照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来组织小说,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结构方式(线性叙事方式)。其次,在艺术表现上,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第三,在叙述视角上,《狂人日记》的“日记本文”部分采用的是白话,叙述者是白话文的第一人称“我”,“序言”部分采用的却是文言,叙述者是文言文的第一人称“余”,这样在文本中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形成了两重叙述和两重视角。第四,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