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诗歌 >> 作家简介 [回首页]
   卞之琳简介】1910—2001
 
     

 

诗人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1),现代诗人、翻译家、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少年时代爱好古典诗词和新诗。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后,喜爱英国浪漫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1930年开始写诗,此后不断发表新诗和翻译文章。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三秋草》,1935年出版第二部诗集《鱼目集》,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写的诗集《汉园集》出版。卞之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卞之琳的创作与提倡格律诗的新月派有关联,但他的风格实际上更接近于象征派,曾与象征派代表诗人戴望舒一起编过《新诗》杂志。这一时期的诗作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他感觉敏锐,又善于将情思与理念深藏于诗意之中,有时却不免给人隐晦之感。他的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不少篇章还弥漫着忧郁惆怅的情绪。

  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四川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19381939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并一度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此行促成创作并有诗集《慰劳信集》20首,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情绪乐观,艺术上虽仍留有雕琢的痕迹,但内容却较以前的作品显得坚实。《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以朴实的文笔真实生动的记叙了抗日根据地部队的斗争生活和军民的亲密关系,受到当时文艺界的关注。1941年编《十年诗草》,收1930—1939年间大部分作品,并于翌年出版。1946年到南开大学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员。1949年回到北京,7月参加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卞之琳政治热情高涨,自勉一息尚存,就多做一分工作(《悼望舒》)。抗美援朝开始后,及时写出诗集《翻一个浪头》,歌颂新中国的建设,讽刺揭露帝国主义侵略。1979年出版自选集《雕虫纪历1930—1958》,是重要的诗歌集。1949年起,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等机构,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评论和翻译。长期从事对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作品的翻译、研究,同时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译作有《英国诗选附法国诗十二首》、《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曾担任《文学评论》、《世界文学》、《诗刊》等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