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小诗歌>> 作家简介 [回首页]
   戴望舒简介】1905——1950
 
     

 

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病逝于北京。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集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具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等的影响,《雨巷》一首为此时期的代表作。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等人的影响,诗集《望舒草》中的《诗论零札》反映了他此时对诗歌的理解。这一阶段诗歌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他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使他成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指主要以《现代》月刊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并形成了相近的艺术倾向的一部分诗人)的代表,较早就在中国出现的象征派诗歌创作从神秘难懂到此时的为人理解或欣赏,有他的重要功绩。第三阶段的创作,指《灾难的岁月》集里的大部分。抗战开始后,他的诗歌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元旦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和《偶成》等诗,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及其渴望自由解放,祝福祖国和人民,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诗人,戴望舒文艺实践的领域是宽阔的。不仅创作诗歌,而且写散文、论文等,研究、论述的范围不仅有大量外国文学,而且包括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同时,还作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