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诗歌 >> 作家简介 [回首页]
   冯至简介】(1905~1993)
 
     

 

冯至

   【冯至简介】(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1905年 9月17日 生。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917年到北京进第四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开始写诗。1923年就读北京大学本科德文系。同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

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 4月,冯至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问世。同年在北京大学毕业,秋后去哈尔滨第一中学任教。次年返回北平,先后在孔德学校、第二师范学院任教。1929年8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出版。1930年10月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先后在柏林和海岱山学习,治文学和哲学,以极大兴趣诵读德国后期印象派里尔克的诗歌。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辗转浙、赣等地,于1939年春到达云南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42年 5月,诗集《十四行集》出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返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篇小说《伍子胥》,散文集《山水》分别于1946年、1947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任原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83年改任名誉所长。陆续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另有诗选、诗文选集数种。

  冯至曾经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其第一时期诗作结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中的作品,多为抒情短诗,内容虽较狭窄,但真实地表述了“五四”以后知识青年渴望光明,眼前却只是一片阴暗的苦闷心情。《昨日之歌》中的《吹箫人》、《帷幔》、《蚕马》、《寺门之外》等4首叙事诗,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叙事诗创作最早的一部分成果。这些诗显示了诗人严肃地执著人生的态度,做到了内容现实性和故事传奇性的结合。冯

至早期诗作受到中国晚唐诗、宋词和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具有风格幽婉,意象新颖,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生动活泼、舒卷自如的特点。第二时期诗作以《十四行集》为代表,思想更加深沉,艺术亦更趋成熟。他虽采取西方十四行诗形式,却“并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冯至《诗文自选琐记》)。抗日战争后期,昆明民主运动高涨。在现实的启发下,冯至的思想和对诗的看法发生明显变化。他主张诗要写得朴素,不要矫揉造作,搔首弄姿:认为既要反对模拟西方象征派诗的皮毛,又要反对依恋旧诗狭窄的境界。基于这种认识,他写出了《招魂》(1945)、《那时》(1947),以对光明的新的追求,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第三时期诗作写于50年代,结集为《十年诗抄》。由于熟悉旧社会的事物,因此以写与旧社会有关联的诗比较成功。叙事诗《韩波砍柴》被认为是既保留有诗人早期叙事诗的某些长处,而又比过去写得更加精炼的作品。

  中篇小说《伍子胥》不受历史传说的约束,借古讽今,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从中可见鲁迅《故事新编》对作者的启发和影响。

《山水》、《东欧杂记》则显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成就。前者偏重描摹山水,用疏朗、清澈而有情致的文字,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中追求启示自己的哲理。后者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往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两国访问的记录。

冯至又是研究杜甫的专家。除《杜甫传》外,1962年为纪念杜甫诞生1250周年撰写的论文和一篇以杜甫为题材的小说《白发生黑丝》,均是颇具功力之作。 冯至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也做出了重大成就。为此,他于1983年3月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学院颁发的歌德奖章。    

 相关资料链接:

百度搜索:中国新世纪读书网>冯至

http://www.8181.net.cn/book/bookroom/xdwx/xdwx/f/fengzhi1/index.html

百度搜索:大道中文期刊网>书海博览>冯至

http://dadao.net/htm/book/htm/prose/17.htm#book  

百度搜索:中国诗词网>诗人简介>现代诗人>冯至

http://poetic.ayinfo.cn/srjj/xiandai/fengzh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