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导 航

※ 鹿执贫

习教师资格;经过为期两年的间隙和试教之后,在参加第二次考试,合格者成为助理教师,此后经正式任命,方成为终身任职的教师。这样中小学师资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也说明政府对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更加重视了。
  4. 高等教育
一方面坚持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使德国的学术进步和文化提高比其他各国要快一些。另一方面提出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思想。但劳动者的子弟仍是不能上大学,仍只有资产阶级和贵族子弟才能上大学。
  总之,在魏玛共和时期的德国教育发展速度比以前各个时期都快,但也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排斥外来文化和犹太人,留下了德国法西斯上台的隐患。

二、纳粹时期德国学校教育的倒退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掌握了德国的政权,进而在德国实行法西斯专政。全部教育被纳入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实施法西斯专政统治的工具。
  1.初等教育
  为从小对人民进行法西斯主义思想的灌输,训练为法西斯卖命的人,希特勒对初等国民学校予以极大的重视。强调小学课程,尤其是地理环境教育、体育和德语等课程的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德国的现实情况,自信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并培养学生对纳粹国家和对“元首”的忠诚。
  2. 中等教育
  希特勒在对待中学并不象对待小学那样重视,普遍缩减了中等学校的学习年限,达到压缩了中等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人数。1935年到1939年间的德国中等学校的数目减少了一半。学校类型由原来的五种减少为三种,学习时间由原来的9年缩短为8年。
  中学课程强调统一性,民族沙文主义成为中学课程灌输的基本精神,纳粹德国又在中学设立了“德意志学科”,通过德意志语文、德意志历史和地理,以及德意志化学、德意志物理和德意志数学等课程,向学生灌输法西斯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德意志中学受到极大重视,取代了文科中学成为主要的中等学校。

  3. 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化的时期。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高等学校的学生数1932年是11.6万人,1935年则骤减到7.7万人,以后更减少到只有6万人。原来在高等学校所实行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民主管理原则,一概被废弃,而代之以纳粹法西斯式的野蛮残酷统治。 招收积极为纳粹政府服务

 第[2]页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