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英国近代教育
所属章节::第四章 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英国近代教育
  17世纪上半叶,英国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60年代,英国又发动了产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教育上的要求愈来愈强烈,英国的近代教育制度也随之形成与发展起来。
  (一)初等教育
  英国虽然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但其封建的和宗教的色彩仍然很浓厚,教育中的双轨制特点十分突出。在整个近代史中,初等教育基本上是提供给劳动人民子女的,富家子弟均由聘请的教师在家施教,与初等学校并无关系。
  英国的初等教育主要由教会开办。为传播宗教知识,教会最初在教堂附近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进行一些初步的阅读、唱读、读经活动,其对象主要是贫苦儿童。英国国教建立以后,开始创办一些简陋的教区学校,这是英国初等学校的最初形式。
  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国教会先后创办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为广泛进行传教活动,这两个团体动员富人捐款办学,于是,慈善性质的学校在各地相继出现。这种学校不收学费,主要讲授宗教教义和读、写、算常识,设备十分简陋。学校的名称各地不同,如乞儿学校、劳动学校、感化学校等。
  产业革命以后,英国的初等教育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迅速发展,国家日益重视教育事业,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在英国逐步得到确立。18世纪下半叶,星期日学校开始在各地出现。这种学校利用星期日传教施教,亦称主日学校。19世纪晚期,正规初等学校发展,星期日学校逐渐减少。
  18世纪前后,私立初等学校开始在英国产生,其形式主要有妇女学校(或称主妇学校)、普通私立学校等。这类学校收费低廉、水平不高。
  自19世纪初开始,英国的慈善学校进一步发展壮大,其典型代表是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
  导生制由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两人共同创立,其做法是教师先对学生班长(亦译为导生)施教,然后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以此节省经费,广招学生。这种制度后来盛行于法、美、意、瑞士等国。
  幼儿学校最初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首创,招收工人子女,后被众人仿效,掀起了一场幼儿学校运动。
  19世纪初开始,英国政府数次颁布工厂法,要求工厂设置学校,教育童工,并对童工的学习和劳动时间作了规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187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法》,正式确认了初等教育的非宗教性质,政府开始控制教育,拨款设置公立学校,对儿童实行强迫的、免费的教育。从此,英国的国民教育体制开始形成。
  (二)中等教育
  封建社会的英国中等教育是为统治阶级的子弟服务的,其主要形式是文法学校和公学。此类学校是私立的,收费昂贵,学生全部寄宿,教学中重视古典语文和古典学科,学生毕业后可升入牛津与剑桥大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文法学校和公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如故。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中等教育才渐渐有了改观,传统的中等学校开始增设实用科目,削减古典教学内容,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才。与此同时,一批新兴的中等学校开始问世,如实科学校、技术学校等。这类学校比较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所设课程较广,并鼓励一般劳动人民子弟进校学习。为加强对中等教育的管理,英国政府于1898年成立了教育署,统一管理全国的初等与中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
  英国的高等教育始于中世纪。牛津大学(创立于1168年)和剑桥大学(创立于1209年)是英国最古老的两所高等学府,学生均来自上层社会,学习内容以古典学科为主,贵族气派十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缓慢,维持着中世纪古典大学的传统,中下层阶级的子弟难以问津。
  直至19世纪以后,英国的高等教育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迈步向前。这个时期,新大学运动在英国兴起。为适应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人物倡导建立新兴大学,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摆脱教会的控制,取消教派和性别的限制。于是,一大批私立的新兴大学在各地陆续建立,工商业阶层的子女进入了大学校门。受新大学运动的影响,牛津和剑桥大学也进行了改革,增设了自然学科,废除了种种宗教限制。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高等教育便开始了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