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杜威
所属章节::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杜威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1859年生于佛蒙特州的柏林顿,父亲是个零售商。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2年入霍布金斯大学以前,当过两年乡村学校教师。1884年得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密执安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教哲学。1894年去芝加哥大学位哲学心理学教授和教育学系主任。1896年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作为实施他教育主张的基地。该校规模逐渐扩大,最后由初小一直发展到大学预科。1904年去哥伦比亚大学当哲学教授。他曾一度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会任和哲学会会长。1952年死于纽约。杜威于1919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杜成哲学直接导源于皮尔斯和詹姆斯创建的实用主义,主要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认为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它包括经验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经验是主观感觉的总和。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人造的工具”。杜成认为,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他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改造经验的过程和儿童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进而又把教育的本质具体化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之谓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特征是生长”,而生长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生物学过程。这样,杜成就把教育的本质生物化了。所谓“学校即社会”,就是把学校组织成“一个小型的社会,以引导训练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最终为“对于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有切实的保证。杜威标榜以儿童为中心,宣称“教育于自身之外无目的”。在教学方面,杜威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认为这是成人按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杜威也不赞成传统学校所强调的教材之间的逻辑顺序,认为“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此,他很注意活动作业,如园艺、木工、导好、纺织、缝纫等,也注意设置实验室,运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从事缝纫、织布的作业时,要从剪羊毛,用手剔除棉籽开始,“循着历史上人类进步的足迹”,重演从原始到现代的全部过程。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在《明日之学校》里,杜威总结了一个班关于课程改革的情况,作为“从做中学”的实例。这个班的课程以建造一所小平房为中心,各科的教学围绕这个“做”的内容而展开。动工前,手工课打图样;算术课计算所需材料和测量;房子面积。如果确定这房子将来要住一户农民,算术课就要计算耕地面积,所需的种子,以及收成等;语文课就学有关的词语;作文则描写这个家庭的生活;评议作文时又成了修辞课;美术课描绘房子的颜色,表演课演儿童自编的农场生活戏剧。这样学生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只能学到零碎的肤浅的经验。所以,有些美国教育评论家认为,实用主义使美国普通学校的水平落后于欧洲国家,造成美国教育的全国性失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旧中国有深刻影响。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在山东、辽宁、广东等十一个省和北京上海两市讲学,极力鼓吹教育是改造中国的唯一办法。除胡适全盘贩卖实用主义外,杜威的“生活教育”“新教育”等对旧中国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很有吸引力。我国进步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都曾受过他的影响。此外,杜威还访问过日本、苏联、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宣传其教育理论。杜威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自然人》、《学校与社会》、《哲学的改造》、《我的教育信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