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要素主义
所属章节::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要素主义教育
  (一)定义
  要素主义教育
  essentialismeducation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1938年2月,巴格莱等人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创立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巴格莱在会上提出论文《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作为该团体的理论依据。要素主义者对进步主义教育持批评态度,认为进步主义教育由于强调学习者的兴趣、自由、目前需要、个人经验、心理组织和学生主动性,忽视努力、纪律、长远目标、种族经验、逻辑联系和教师主动性,完全放弃了以学业成绩的严格标准作为升级的依据,轻视学习的系统性和顺序性,因而降低了教育质量。要素主义教育的目标则要纠正上述弊端,从而使美国教育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要素主义者虽在哲学观点上各不相同,但在教育问题上则一致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历史检验的多数人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有意义,在人类遗产中有“文化上的各式各样最好的东西”,有“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这些要素是人人必须学习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将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认为拉丁语、代数、几何等一些对学生心灵训练具有特殊价值的科目应作为中等学校共同的必修科目。重视智力的陶冶,主张提高智力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对要素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应强制学习。要素主义教育的主张在40年代因进步主义教育的声势浩大而处于劣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美国政府大为震惊,并把科技落后归结为教育质量问题,要素主义重视系统知识传授的教育主张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小学实行课程改革,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国语),并按“学术标准”,推行“能力分组”。这些方面主要就是以这一时期要素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J.B.科南特和H.G.里科弗等人的教育理论为依据的。但到60年代末,由于要素主义教育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加重学生负担,脱离实际,引起学生的普遍不满,因而在美国也逐渐失去统治地位。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
  要素主义认为人类文化遗产里有所谓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是一切人都应当学习的。强调经过历史考验的种族经验即社会遗产,比个人知识和儿童的任何未经考验的经验更有意义;强调学校是传递文化的机构,应当把教育作为“社会生活再现的过程,通过教育,使社会遗产在每一个新生的一代中再现出来。”11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和物巴特莱在《要素主义者的纲领》中严厉批评了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派教育理论,提出了要素主义教育的几项基本主张:1)、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加强以学生的严格训练;2)、教育过程的核心应是吸引预先规定的教材,必须重新考虑学科设置与课程体系的建立;3)、开展天才教育;4)、重申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12另一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特别强调中学生应该学习各科的核心内容,学校应培养足够数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工业和国防提供力量。他也极力倡天才教育。贝斯特认为经过训练的智慧才是力量的源泉,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他在《教育的荒地》中写道:“本书的论点是学校的存在总是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当然,维护这一点就是维护优良教学的重要性。”13
  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兴盛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一方面是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因为受进步教育的影响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在冷战的大历史背景下苏联的卫星上了天,引发整个西方世界对教育的深刻反思。要素主义教育强调传授系统的知识,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严格要求,重视发展智能,提倡天才教育,这些主张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要素主义教育太过于保守,它过于轻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过于偏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难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高创造性人才的。对于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来说,可以吸收要素主义教育中合理的成分,如对重视基础的积累与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对于汉语言中传统精华的积累相信是与其要求一致的。
  
  
  三、要素
  要素主义者所强调的"要素"就是指足以代表人类文化遗产的最宝贵的共同因素,即"文化上的共同性",也就是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