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新托马斯主义
所属章节::第六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新托马斯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
  neo-Thomism
  
  20世纪天主教的神学思潮。因以复兴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为宗旨,又称新经院主义神学。起源于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发表“复兴托马斯黄金般的智慧”通谕,主要目标是构筑一种新的经院学术综合体系,并使之与现代科学步调一致。新托马斯主义者们认为,作为一种教义载体,托马斯主义的真理是永恒的,独立于时间的流变之外;另一方面,作为这种教义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的表述,托马斯主义又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因此新托马斯主义的任务就是将托马斯主义的遗产,如四因学说、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类比理论、关于哲学与神学关系的理论等等,用新的方法使之适用于新的时代。在现代基督教思潮的各种流派中,只有新托马斯主义得到了教廷当局的广泛支持,大量天主教大学成了托马斯主义的研究中心,有几十家杂志专门研究经院神学与哲学。最主要的代表有法国哲学家兼神学家马里坦和日尔松,英国哲学家兼神学家科普尔斯顿、法雷尔和马斯科尔等。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这是一种以基督教宗教思想为基础的教育理论,它以13世纪基督教哲学家阿奎那.托马斯(AguinasThomas,1228~1274)的名字命名。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批教育家,以新托马斯主义哲学为理论依据,反对实用主义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混乱现象。提倡恢复中世纪以来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传统教育。这一理论流派的哲学基础也是“实在论”,但却把永恒真理归结为上帝的“神性”,认为上帝是最高的“实在”,是一切事物的“范本”与“源泉”。人本身包括肉体与灵魂,人的灵魂中最高部分是理性,理性与神性相通,它在人的发展中是属于第一性的。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马利坦(JacquesMaritain,1982-1973)等。他们认为人虽是上帝按他自己的形象所创造的,但为了达到与神性相统一的圆满的人性境界,还需要由教会负责对人进行教育。因为教会是维护神的法则的捍卫者、解释者和教师,它用“神恩”与“教规”来抚育、教导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中,教会尤其要通过学校教育使人的灵魂得救。因此,要对青年进行文学、艺术、乃至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与永恒主义者一样,他们也要求学生多读古典著作,特别要多读宗教性的经典著作。由于时代生活的需要,新托马斯派虽也提出要学习科学但却要求必须恪守神学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原则,学校在教授数学、自然科学和科学史等学科时,都要以不触犯宗教条规为原则,而且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上帝是一切知识的主宰”。新托马斯派这种荒谬的教育观在资本主义国家教会学校仍然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具有一定市场。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提倡宗教教育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马里坦。新托马斯主义提出,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发展与神性相统一的人性。马里坦认为“教育家的责任显然有两个方面,他一方面必须维持人文主义教育的要素,另一方面又要使这适应当前公共利益的要求。”“教育有它自己的本质和它自己的目的……(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形成和个人的精神解放”。新托马斯主义者特别重视道德教育,马里坦人为“道德上再教育的任务确实是公众的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不仅应该训练儿童使他们行为端正、服从法律、有礼貌,而且要是这种训练不使童真正形成性格,那它还是不够的而且是不稳定的。”“必须认真进行道德原则的教学,我的意思是指这种教学应该根据真理,而不是适合社会的方便。”
  新托马斯主义主要流行于有着浓厚宗教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与这些国家进入现代社会后,物欲横流而道德文明却日益衰落有着直接关系。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而言,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说有什么启发的话,倒是他们重视道德教育这一点,我们可以有所借鉴,当然要抛弃其最终的宗教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