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非言语交际

  一、什么是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或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就像“文化”一样,有狭义与广义的不同理解。广义的非言语交际包括除言语交际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狭义的非言语交际应包括哪些内容,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道宽(见胡文仲,1988:142) 认为,非言语交际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以人类学家伯德惠斯戴尔(Birdwhistell)于1952年出版的《体语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ks)一书为标志。如果对非言语交际作广义的理解,伯德惠斯戴尔所创立的体语学(kinesics)从属于更大的非言语交际学。不过,体态语是非言语交际的一大门类,从伯德惠斯戴尔对体语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看,将伯德惠斯戴尔视为非言语交际学的奠基人也是无可非议的。对体态语的研究,最早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他曾经分析过行为的表达方式;达尔文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也是这方面的正式研究。目前研究非言语交际的有众多学科的学者,包括人类学家、传播学家、心理学家、跨文化交际研究者、语言教师等。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1959年到1983年的四本专著,均以大量篇幅着重探讨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别人说什么,怎么说比较敏感,而对非言语信息虽然不断地作出反应,但若无人点破,往往自己毫无察觉。所以在给非言语交际下定义之前,先请看生活中的三个实例(参见熊文华等,1990:2):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其中“望、闻、切”就利用了非言语交际对患者进行观察。

  ——京剧演员强调“唱做念打”,其中“唱、念”是言语艺术,“做、打”则是非言语表演艺术。

  ——公安人员抓扒手往往借助“一看目,二看眼,三看表现,四看动作”,“四条经验”无一不是与怀疑对象的非言语表现有关。

  汉语语汇中就蕴含有汉族人丰富多采的非言语交际信息(耿二岭,1988,108—111):

  (1)直接描摹:点明身体部位的状态和活动方式,或指出体态语的专门名称:

  摩,交,袖旁观,指,扪心自问,扬吐气,侧而视,点称是,去,促……

  (2)间接描摹:不具体点明身体部位的状态或活动方式:

  丑态百出,得意忘形,气势汹汹,装疯卖傻,落落大方,英姿焕发,泰然自若,嫣然一笑,凶相毕露,和颜悦色……

  (3)借物描摹:借助其他事物的姿态特点来描写人的某些体态表现,或借助某种社会现象中人的习用体态或自然物、自然现象的某些特征来比喻:

  抱头窜,呆若木步,步,动如脱,冷若冰霜,暴跳如,目光如,如坐毡,面无私……

  非言语行为,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是指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但大多数学者将声调、 音量、 停顿、犹豫等副语言(paralanguage)﹡现象也一并收入非言语表达方式一道研究。副语言行为可理解为非语词(意即不涉及言语内容)的声音行为,比如一个人说话的腔调。副语言行为对交际的影响可从下面一例中看出:

  有一次,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影星罗西应邀参加了一个欢迎外宾的宴会。席间,许多客人要求他表演一段悲剧,于是他用意大利语念了一段“台词”,尽管客人们听不懂他的“台词”内容,然而,他那动情的声调和表情,凄凉悲怆,不由使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可一位意大利人却忍俊不禁,跑出厅外大笑不止。原来,这位悲剧明星念的根本不是什么台词,而是宴席桌上的菜单。(高慎盈,1990;70)

  综上所述,非言语交际可限定为:

  一个人(或多个人)不利用言语形式或只利用副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信息被另一个人(或多个人)接收的交际行为。

  二、非言语交际的类型

  对非言语交际方式,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法,而且各子系统往往出现相互交叉或包容现象。下面将引述安德逊(Andersen,见 Samovar et al.,1991:287)的分类系统。安德逊对非言语交际系统的划分比较全面,并按照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度,由深到浅地划分出以下几个子系统:

  (1)时间学(chronemics)——研究人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及其意义。

  (2)空间学(proxemics)——研究人际距离及空间使用方式及其意义。

  (3)身势学(kinesics)——研究人们的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身体动作(body movements)、手势(gestures)等。

  (4)体触学(haptics)——研究身体接触所传达的信息。

  (5)外表(physical appearance)——研究人们的肤色、衣着打扮及身体形态等。

  (6)目光学(oculesics)——研究人们通过目光接触(eye contact),眨眼(blinks),眼珠转动(eye movements)及瞳孔放大(pupil dilation)等所传达的信息。

  (7)副语言 (paralanguage/vocalics)——研究声音的非言语成分 (nonverbal elements)所传达的信息。

  (8)嗅觉学(olfactics)——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气味来传达信息。

  下面我想做几点补充说明:

  ——不少学者将时间与空间放在一块研究,这是由于时空关系非常密切,比如,“按顺序排队”既牵涉到空间位置的前后顺序,又涉及到先来后到的时间次序。

  ——身势包括静止姿态(posture)与动态两方面。

  ——面部表情包括微笑、皱眉等,但眼神能体现最丰富的表情,所以也有人将“目光学”并入面部表情。

  ——副语言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居延安:1986:101),前者涉及音调(pitch)、音量(volume)、音速(rate)和音质(quality) 等;后者包括哭、笑、哼、叹息、口头语(比如汉语中的“这个”、“那个”与英语的well相近)等。

  ——静默(still silence)是指既不发出任何声音,也不做任伺明显的动作。这是非言语交际研究者十分重视的课题。彭尼库克(Pennycook,1985;266)将之并入副语言范畴。

  ——proxemics 有“体距学”、“体语学”、“近体学”、“界域学”、“空间方位意义学”等多种译名,这一术语的创始人霍尔是将人际距离、身体接触(touching)及对公众领域和个人领地的理解(perception O{what constitutes the private and public domains)(见 Pennycook,1985:264—265)都一并收入这一系统研究的。因此“空间学”(陈南等译,1988:238)似乎比较妥贴,体触学(haptics)可以并人proxemics的研究范畴。

  ——旦肯(Dancan,见Pennycook,1985:260)还将use Of artifacts(物品的利用)列入非言语研究范畴。何道宽(见胡文仲, 1988:143)将smell(气味)归入appearance(外表)类,同时又将外表并入 body language(身体语言)类。我觉得“外表”可单独划出一类,并可包括气味与用品,理由是外表打扮少不了衣物和化妆品,而衣物与气味毕竟都是物质。毕继万(1995)将上述各种类型划归四大类: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各种表情、动作、姿态),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与非语义声音),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颜色、气味、衣着化妆、家具等)和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城市规划以及人对自然的影响等,即影响生理与心理的环境因素)。

  根据上述说明,现将非语言交际系统作一重新排列与组合,供大家参考:
   

  三、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意义

  国外学者对非言语行为提供的信息作过不少统计:

  艾森伯格(Eisenberg,转引自何道宽,见胡文仲,1988:149)说,身势语语汇达270,000之多。

  伯德惠斯戴尔(见罗志野,1993:66—67)说,光人的面孔就能做出250,000种不同的表情。

  梅布雷布利安等人(Mebrabrianetal.,见Pennycook,1985:261)说,交际信息由面部表情传达的占55%,由声调传达的占38%,由言语传达的只占7%。

  这些统计数字,如果符合客观实际的话,足以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为自己的感觉麻木而惭愧。在日常生活中,非言语行为具有许多独特的交际功能。马兰德罗等(盂小平译,1991:14—15)归纳出六大功能,现加进一些例子说明如下:

  (1)补足(complementing):如果你小孩考试得了个A,你搂住他说:“真棒!”你的搂抱就补充了你的言语信息。

  (2)抵触(contradicting):当你收到一份不太想要的礼物时,你可能口头表示高兴,但你的表情可能与你的言语信息相矛盾;甚至两种表情相互矛盾,比如微笑的同时又皱眉。

  (3)重复(repeating):你问人家可否借你两块钱,对方问:“多少?”你可能不再口头重复,而只是伸出两个手指头。这一手势就重复了你刚才说的意思。

  (4)协调(regulating):你听别人谈话,不断地点头,这可以表示理解,起到鼓励对方谈下去的作用;你谈了一阵子,后来慢慢地降低语调,这可以暗示一个意思说完了,让对方接着说。点头与降调都能起到协调双方交流的作用。

  (5)替代(substituting):你太太在众人面前揭你的短,你不便当众阻止她,所以瞪她一眼,这怒目一视就是以非言语替代言语信息。

  (6)强调(accenting):一位经验丰富的演说者在演讲到要点前后,往往会停顿一下,这停顿就起到一种强调作用。

  非言语行为的调节功能在不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也同样存在,比如1973年科恩(熊文华等译,1990;6)论证了人们在打电话时也同样做手势的事实,这些手势可以帮助人们从容不迫地表达思想。此外,有时在自己埋头写东西时,人们也做手势,脸部也有表情。可见非言语行为在自我内向交流(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

  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共性是基于人类的共同生理机制,比如手碰到火会本能地往回缩、高兴时会自然地露出笑容(除非有意竭力掩盖内心感受)。据说(耿二岭,1988:43),这类先天具有的 “人体示意语言”已获得公认的有125种。独特性是由于不少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里后天习得的。有时甲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在乙文化中被视作有意识的行为;有时甲文化中友好的非言语行为,在乙文化中却成了污辱人的行为。所以不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严重冲突。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被许多人引用的例子有:

  ①1959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登上回国的专机时,他双手举过头顶,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做“V”状,另一只手握拳。他以这一手势向美国领导人及新闻记者表示敬意。第二天美国报纸在头版刊登了这一照片。一些记者和读者都把他的手势理解为前苏联领导人意指在这次访问中战胜了美国人。[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政治风波。因为美国人把这一手势理解为取得胜利,其实赫鲁晓夫是为了表示友谊。(庄恩平,1993:81)

  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有次去巴西访问,下飞机时举手做出表示“OK”的动作,惹恼了巴西全国,因为这一手势在巴西被视为下流的动作。结果,美国人向巴西人道歉。(参见马 兰德罗等,1991:338) 耿二岭(1988:45)还举有两个十分有趣的例子

  ③1985年,美国一所大学的学生在中国的舞台上公演了中国话剧《家》(曹禺作),剧中人的连连耸肩曾使中国观众捧腹大笑不止,因为这太“欧美化”了,中国人从来不这样耸肩。

  ④中国一所大学外语系的学生演出了美国话剧“Oklahoma”,演员有这样一个动作一伸出一只手的拇指和小指来表示“6”。这一“中国式”的手势,也使初到中国的英美朋友始而大惑不解,继而笑语嘎嘎。

  跨文化交际研究关注的是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有了上述例子,其研究意义应是不言自明了。因此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人们对种种非言语交际方式的研究程度及我手头现有资料作一简要介绍。

  四、非言语交际方式的文化差异

  这里所说的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中国汉族文化与英美及其他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由于本书不是非言语交际研究的专著,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于那些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非言语交际方式。必须说明的是,非言语交际具有多种手段的协调配合性,比如目光可能与手势或头部动作相配合来表示某种意义。所以必须重申的是,分类只是一种人为的实用手段,并非你我界线分明、彼此绝对独立的现实存在。

  1.时空利用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以研究人们利用时空的文化差异而闻名于西方学术界。 为方便起见, 下面分别叙述时间与空间利用方式的文化差异。

  (1)时间。霍尔根据人们利用时间的不同方式,提出一元时间(monochronic time system,亦译为“单向记时制”)和多元时间(polychronic time system,亦译为“多向记时制”)两大系统。何道宽(1991:79)对此曾做过非常形象、生动的归纳。这里先以图表方式来说明这两个系统的差异:



  英美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可以人为地进行切分或组合的具有实体性(tangibility)的东西。在英语中,time可与这么一些动词搭配:buy(买)、sell(卖),save(省)、spend(花)、waste(浪费)、lose(失去)、make up(补偿)、measure(计量)等(郑立信等,1993:101)。

  英美人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因此特讲究计划的周密性。英美学校一学年快结束时,可能已将下一学年的每月、每周,甚至每天该做的事编排好了。

  社交活动中,提前预约被视作必要的礼貌行为。the 1ast minute notice(最后一刻的通知)会引起人的反感,因为这最后一刻通知,一是使人措手不及,会打乱原有计划,二是让人觉得你本来是邀请别人(假如是请人赴宴),只是最后一刻才临时改变主意,随便找个人来填补空缺。

  讲究计划的人最不喜欢做事behind the schedule(落后于计划),所以英语中有关“准时”或“及时”的词语很多:punctual,on schedule,on time,on the minute,to the minute,on the hour,at the appointed time,at the stated time,in time,in good time,timely,well—timed,perfect timing等。前文提到,与英美人打交道,守时至关重要;如果你在美国念书,不按时交付作业,教授可能因此降低你的作业分数,甚至拒绝批改你的作业。与外商打交道,能否遵守期限,更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团体或个人的信誉与利益,有时还牵涉到法律责任。

  必须说明的是,习惯于一元时间制的人,虽然讲究计划性,但对“长计划”的“长”与多元时间制的人理解不尽相同。对美国人来说,“长时间”可以指两天,也可以是10年到20年不等。美国人拟定计划时注重计划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见效,他们心目中的“将来”往往是指in the near future(在不久的将来),一年的计划往往要具体落实到每月、每周,甚至每日的收效。短时间内不能产生既定效果的计划,在美国人看来,便是一种失败的计划,因为美国人的观念是绝不作无效的劳动。

  ——元时间制的时间观念暂此打住。当代中国大陆文化似乎介于一元时间制与多元时间制之间;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似乎正处于多元时间制向一元时间制的过渡阶段。像美国人那样,按一元时间制办事的例子不必重述。多元时间制的生活与工作习惯可见于:

  ——不提前预约,随便串门,打乱别人的生活秩序。

  ——赴约迟到或失约不以为然。

  ——众人谈话,争先恐后,七嘴八舌,打断别人的话。

  ——边工作边聊天。

  ——大堆人围着一个医生等着就诊。

  ——买东西你推我搡,不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

  ——个教师在上课,门外的人可以突然闯进教室发布一个通知。

  ——不断地更改既定计划,一时一个样。

  这种种行为并不一定是人们有意使坏,而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多元时间制的习惯。但这种习惯与现代生活节奏很不合拍,在跨文化交际中还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例如:

  ——前文提到,有对美国夫妇带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我国一所大学任教,有些学生经常跑到他们住处找这小女孩逗乐。有一回,这对美国夫妇气愤地说:“我们正在吃午饭,让不让我们安静一段时间?”中国人的友好情感,只因随意串门,打乱了美国人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他们视为非常鲁莽无礼的举动。

  ——最近,有个单位举行一次晚会,晚会的前一天,有关人员口头邀请几位美国专家参加,不料这几位美国专家举行晚会时集体“出走”他方,拒绝“亮相”。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the last minute notice。他们认为你如果诚心诚意请他们参加晚会,那就得提前向他们发出正式邀请。后来这个单位又举行一次晚会,提前向他们发出请帖,果然这些人不但——“亮相”,而且还登台表演节目。

  ——有位英国人生病,在有关人员陪同下,到一所医院看病。看完病回到住处,对人谈起:“西方医院,—次只让一位病人进入医生诊室,其余病人一律在室外大客厅等候,可这里我不得不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医生谈病情,我感到全身不自在!”

  如前表所示,一元时间制富有效率,但有时显得过于呆板,缺少灵活性;多元时间制虽有人情味,容易对人对事进行便通(比如走后门),但也给人们带来不少烦恼。一元时间制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多元时间制是传统农业社会的遗产。在传统以农为主的群体里,时间不值钱,人们可以边劳动,边歌唱,边拉呱。可在工业化程度如此之高的英美两国,人们来去匆匆(always on the run),即使熟人在街上相遇,也只能是匆匆相互致意,很少会停下来长时间交谈,因为手里的一件事若被耽搁一会儿,接下来的其他事就要受影响,就像流水线作业,一道环节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就是一元时间制的“机械性”特点。

  谈到时间,不妨顺便也谈谈数字。数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非常可观。比如中国人一般喜欢双数,英美人则不一定。英语中的two是不吉利的数,因为这一数来自die(骰子)的复数dice,而die又有“死’’的意思。中国与西方有些国家都喜欢“8”字,可其中缘由却不一样:

  广东人把“88”念成“发发”,于是乎如今全国东西南北中都跟着“发”狂了。

  西方的“8”字预兆吉祥有种种解说(陈本林等,1992:369--370):一是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二是《圣经》上讲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中,只有8个人靠诺亚方舟逃生(意味幸运);三是“福音书”上说耶稣的兄第雅各生了8个孩子(意味多子多孙);四是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块构成“8”字(意味婚姻美满);五是横着的“∞”字恰是数字中的无穷大符号(意味着丰硕、成就、长寿、幸运、美满都变成了无穷大)。

  “9”在中国也是个吉祥的数字,所以1987年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就选在那年的阴历九月第九天的重阳节(吴国华,1990:47)。在中国有些地方“4”与“死”同音,故成为忌讳之列。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广东籍人,忌用“4”做标志,非说不可时,有人以“两双”或“两个二”来代替。

  英美人在点烟的时候忌讳“3”,点到第三人时,往往会面呈难色,有些人甚至会礼貌地拒绝。对西方人来说,最不吉利的数字无疑是“13”:宴会不能13人同桌,上菜不上13道,门牌、楼层及各种编号都尽量避开“13”。如果13号恰逢星期五,许多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在这“黑色星期五”,有人不敢换床罩,不敢工作,不敢实施任何计划(喻中春等,1993:81)。对“3”、“5”、“13”的忌讳,有如下传说(陈本林等,1992;95--96):

  ——在1899~1902年的英布战争中,不少士兵在夜晚因抽烟而被射死,其中点第三支烟被打死者居多。因为点前两支烟的人已暴露了目标,使敌方有时间瞄准,所以点第三支烟的就等着挨子弹了。

  ——星期五是耶稣被钉死的一天。另一说是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禁令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也是在星期五。

  ——至于“13”,一说是: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创作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描述的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在画面上,参加晚餐的第十三个人就是犹大;另一说是:在天国,一次款待阵亡英灵的宴会上,12位神同席就餐时,突然闯人不速之客闪神罗基,凑成了13人。结果使在座的最高之神奥的儿子遇难,其他众天神也因此一蹶不振。

  如果有谁对数字的文化信息感兴趣,从“1”开始往下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定能编出一本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书。本书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英美人,并不在意数字的吉凶祸福,只是遇到比较重要的事件,才会往这方面去考虑。此外,在1995年8月“第五届国际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上,我问过英美人对“8”字的看法,他们的回答颇有意思:“我们利用‘8’字往华人社区推销产品,比如带有‘8’字牌号的汽车往华人社区推销,而我们自己对‘8’字并无什么特殊的感情。”

  (2)空间。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人际距离与身体接触两方面。此外,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方向角度、前后顺序也,是非言语交际研究的课题。

  先说主要方面。人际距离与身体接触两方面都与人们对“个人领地”(private territory)的不同理解有关。英美人把空间看作具有某些形式的“地盘性独立存在体”(territorial entity),包含有一层与空间的占有性或隶属性相关的意义(郑立信等,1994:107)。

  多大的地盘,什么样的区域才算是“个人领地”不容侵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所习惯的交际距离,打破人们的习惯距离,就意味着侵犯他人的“个人领地”,使人感到不自在。在研究所谓“空间语言”时,众多学者都涉及到“接触文化”(contact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contact culture)的区别。前者在人际交往时习惯于身体接触,个人空间和社交空间的距离较少;后者在交往中不习惯于身体接触,个人空间与社交距离较大。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人们经常引用的例子是:一个南美人与一个北美人在大厅的一端交谈,由于前者按照自己觉得最适宜的距离而不断向前靠,而后者也自然地保持着自己的个体空间而不断退后,当谈话结束时,两个人不知不觉地移到340英尺长的大厅的另一端了(高慎盈,1991:103)。

  安德森(见Samovaretal+1991,289)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接触文化”位于气候温暖的国家,而大部分“非接触文化”位于气候寒冷的国家。根据安德森的描述,我们用下表列出这两种文化的大概分布:

接触文化
非接触文化
地中海地区(包括法国、希腊、意大利);来自中东和欧洲的犹太人;东欧人和俄国人;印度尼西亚人及拉丁美洲人。 北欧大部分地IX(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德国,英国);英裔美国人,盎格鲁 撒克逊人(美国的主流文化)和日本人。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者对上述两种文化的划分不尽一致。比如,马兰德罗等(孟小平等译,1991:346)说:“日本和美国文化也可归于不触碰文化,但还不到中国人那种程度。”可是布罗斯纳安(毕继万译,1991)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一书中,将中英(指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总括为“聚拢型”(togetherness)和“离散型”(apartness),其中说明“聚拢型”的大量例子也同时说明中国人更具有“接触文化”的特征。从我个人观察看,中国人在陌生人之间及一般交往中,更具“非接触文化”特征,但在熟人之间、同性之间要比英美人靠得更近,触碰次数更多。因此,比较稳妥的做法,还是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下面以中国人与英美人为比较对象,看看“接触文化”与“非接触文化”的某些差异。

  ——英美家庭中,儿女若将卧室的门关上,意味着“I'm angry.”“I need privacy.”或“Don't disturb.I am busy.”等。父母亲教育小孩要“Knock before you enter.”(进入房间先要敲门。),同样,父母亲也不随便闯入儿女的卧室。在中国,由于住房条件仍不理想,所以在家里头,个人空间较小,在许多情况下,还谈不上“侵犯他人的个人领地”。

  ——英美人在公共场合,稍微碰触别人一下,就急忙说“对不起”。中国人口密度大,人挤人的现象时常发生,尽管心里厌烦极了,但在一般情况下,还不至于上升到“侵犯或被侵犯”的高度。

  ——英美办公的地方,一张张办公桌相隔较远,或用挡板隔开,互不干扰。在中国,两张,甚至四张小桌拼在一块,工作人员面对面办公的情况,仍属常见。

  ——美国邮局、银行等公共设施常有栏杆设置,以便顾客排队,排在栏杆内的第一个顾客距离服务台尚有一米左右的垂直距离,服务台各窗口叫一声“Next”(下一个),顾客才一个个按顺序走到窗前办事。中国大多数公共设施没有这种技术上的考虑。

  ——要挤过人群,英美人爱用双手触碰别人的身、手、肘或肩部,分开一条路;中国人却习惯于双臂紧贴身体两侧,用身体躯干挤过人群。这两种方式中国人与英美人各有其道理。英美人需要保持更大的个人领地,所以还没等到躯体相碰,就要用双手或肘部把别人挡开,而中国人认为用双手或肘部把别人挡开显得太霸道,双方身体相碰却又可以接受。英美人对中国人用身体挤过人群,而又不说excuse me(对不起,请让路)的做法,非常反感。

  ——中国人,如果排队的话,前后贴得紧紧的,而英美人排队时前后距离较大,甚至不惜以粗暴的举动阻止他人触碰自己。

  ——中国人赞赏别人的头发或衣服时,有些人还用手摸摸别人的衣服或头发,英美人对这种举动极为反感。同理,英美儿童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身上摸摸拍拍,而中国儿童心里都很清楚这是大人的抚爱举动。

  ——中国人并肩同行时,同性之间靠得极近,常常磕肩碰肘,而英美人并肩同行时一般相互保持三四英寸距离。

  刚才说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两个例子说明的是英美人的“接触性”与中国人的“非接触性”:

  ——中国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异性之间搂搂抱抱,你亲我,我吻你的情景,大多数人还是看不习惯的,而英美人却不以为怪。

  ——在问候与告别时,欧美人有象征性的拥抱与亲吻,中国人不但没有这种礼节,而且对异性的拥抱与亲吻,即使是象征性的,也会全身肌肉紧张,不知如何是好。据说(杜学增,1995)曾有—个由中国学者组成的代表团到美国一所大学访问,该校有位美国教授,将其年轻的夫人介绍给中国学者,这位年轻的夫人先向前拥抱了一个中国学者,其余的代表团成员一个个紧张万分,后来美方有位“中国通”劝夫人免礼,才使其他中国学者免陷尴尬。 值得注意的是, 被欧洲大陆人认为“保守”的英国人,对亲吻礼节并不热情,到那里的欧洲大陆人总是象征性地匆匆一吻,而不像巴黎人,特别是巴黎的年轻人,经常亲吻至四次之多。吻手礼也是欧美通行的对尊贵妇女施行的礼节,但对来自君主制国家的尊贵的女客人, 例如亲王夫人, 则不能行“吻手礼”。 1957年4月,伏罗希洛夫作为苏联国家元首访华时曾轻轻地举起宋庆龄的右手,象征性抬到嘴边,在场的记者当即纷纷拍摄下这一场景。宋庆龄的秘书便找这些记者们商量说:“宋先生考虑吻手礼可能在我国老百姓中还不习惯,问各位记者可否手下留情,照片不要登报,消息里也不必提到。”

  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角度和空间前后顺序也存在不少文化差异:

  ——中国人与英美人对交谈双方处于直角位置都比较适应。此外,英美人交谈时喜欢面对面。这样有利于坦诚相见,不断地交流目光;而中国人倾向于并排而坐,这样有利于“促膝谈心”’而且还可避免面对面可能给人的那种“受审”式的感觉。


  ——下楼时,英美男子大多走在前面,以便保护女子和儿童不致掉下楼去;在中国没有这方面的规矩,一切顺其自然。

  ——在进入电梯或进入其他公共设施前,英美男子奉行“女土优先”(1adies first)原则,让女子先行一步。如果男子在前,后面不远跟着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进入商店或其他公共设施时,男子也会用手压着弹簧门,让后面的女子走上来接过手。有时女子也会这么做。总之,走在前头的一般都会关照快接近自己的后头人。假如一个人紧跟在你的后面,你推开弹簧门马上松手,弹簧门对着后头的人“劈头盖脑”地弹回去,后面的人会觉得你这人太无礼。在中国,陌生人之间很少会有这种“关照”。

  ——在人行道上,英美男子习惯上是走在外侧,同样也是象征性地保护妇女和儿童不受车辆的伤害。如果是过马路,男士几乎总是走在女士身旁靠来车方向的一边。如果一位男士和两位女士一起过马路,男子就走在两位女士中间。中国人在这方面,仍是顺其自然。

  ——由于英国汽车靠左行,美国汽车靠右行,因此英美人平时面对面擦肩而过时,英国人往左闪,美国人往右闪,结果双方都很尴尬!

  ——在英语国家,上车顺序是妇女和儿童在先,男子在后,下车顺序则是男子在先。但英国女王总是最后上车,因为这样不用费劲就能舒舒服服地坐进去,也便于首先下车,让随从紧随其后。需要注意的是,英语中“您先走”不是“You go first.”,而是“After you.”。

  ——英语国家的人用餐一般用长方形的桌子,男女主人分坐长桌两端;中国人习惯用圆桌,男女主人坐在一起。在英语国家餐桌上,最显贵的位置是女主人右侧的男主宾和男主人右侧的女主宾;中国餐桌的最显贵的位置往往是面向餐室正门的座位。中国的女主宾坐在丈夫的右侧,第二等座位在主宾的右侧,靠近面向门的座位,然后依次围桌排列。英语国家餐桌上第二等座位是女主人的左侧的男宾位置以及男主人左侧的女宾位置。

  ——英语国家的人在餐桌上,尽量避免两名男子或两名女子挨在一块,这种安排叫“梅花间竹”式的阴阳调合。此外,夫妻也是分开坐;中国则与此相反,一般是夫妇坐在一起,同时尽量使同性坐在一块。英语国家的餐桌就坐方位可从下图中看得一清二楚:

     

  ——英语国家办公室内如果很拥挤,办公桌都朝一个方向排列,以便每人活动余地尽可能大些,由于不是面对面,而是面对背,因此也有利于维护个人私事权,有利于独处;在中国比较拥挤的办公室里,经常是两张相对排列,甚至两张拼成一张,工作人员面对面办公,有利于互相交流。

  上面所举各例比较突出的是中国“接触文化”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必要分清主客观的原因。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喜欢摩肩擦踵,只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当代中国人拥有较大的“个人空间”。只要往前追溯40年,50年,100年,大家知道,那时的人居面积比较大,农村有大家院落,城里有深深庭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代中国人比起英美人来,对社交距离和心理距离不那么敏感了。因此,来中国的英美人有时会抱怨:

  ——有些外国专家楼的服务员进入英美人住的房间打扫卫生,未敲门获得允许,就自己将钥匙插进门孔,直接闯进去。

  ——在公共汽车及其他公共场所,英美人与中国人相碰,中国人很少说“对不起”。

  有些比较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及现状的英美人,对中国人生活所处的狭小空间及其对交际的影响是怀有同情心的,因此曾公开撰文对由此带来的有关交际行为表示理解。

  2.身体行为

  (1)目光与面部表情。英美人交谈时,双方正视对方,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而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许是初来中国的英美人感到中国人不够热情友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说明为什么英美人喜欢面对面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交谈双方正视对方是英美人的习惯,但他们又讨厌那种目不转睛的凝视(stare),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粗鲁的行为,好像他们是“物”而不是人,即把他们“非人格化”了。十几年前,当中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迎来少数外国人时,英美人发现中国人像看“稀有动物”般地上下打量,进而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使他们感到非常恼火。许多来华的英语族人都对此流露出不满情绪。然而,凝视的汉语意义有时仅是好奇与惊讶,并非无礼。

  据说(高慎盈,1991:55),当人们看到有趣的或心中喜爱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厌恶的东西时,瞳孔则会缩小。这种现象据说古时候的珠宝商就已注意到,他们能从顾客的瞳孔变化而知道对方是否对货物有兴趣,从而决定是抬价还是跌价。这一情况如果属实,并无什么文化差异,但谁更谙于此道却有文化差异,比如美国商人与中国珠宝商打交道时,据说要戴上墨镜,以免瞳孔变化被精明的中国珠宝商看见。

  (2)手势语。手势所能表达的含义多种多样,而且文化差异尤为突出:

  ——中国人用手指头连续从“1”数到“5”,是先张开手掌,然后手指头往掌心弯曲;英美人与此相反,是先握拳,然后手指头一个个伸出去。

  ——英美人用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OK”(好),而中国人的“0”型手势常用来表示“零”,所以有位中国学生问美国教师考试结果时,美国教师以“OK”手势来回答,使这位中国学生吃惊不小:得零分?!

  ——示意数字“3”,中国人把拇指和食指指尖相接构成一个圆圈,其他三个指头张开伸直(如果弯曲则表示“零”,跟英美人的“OK”手势相仿);而英美人则是举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将拇指接住小指。

      

  ——中国人表示“6”、“7”、“8”、“9”、“10”,可以用一只手来对付,如下图所示;

       

   

  英美人表示“6”、“7”、“8”、“9”、“10”一只手对付不了,所以只好双手配合,如下图所示;

    
  

  ——中国人用食指刮刮脸皮,表示没羞,真丢脸;而英美人表达这一意思是对着讥笑的对象,用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一下一下平削过去(to whittle):

  英美人手心向外用食指和中指做V型,意指Victory(胜利,成功或和平),而中国人的这种手势相当于“两个”。尼克松还曾做过三V手势。

  ——英美人要求搭车时,是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拇指跷起向右肩方向晃动(注意: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是一种淫荡的动作);中国人搭车是面向车辆,一只胳膊向一侧平伸,掌心向前,作出“停”的手势,或是高举右手或双手,向司机打招呼。

  ——中国人向人招手示意向其靠近,是掌心朝下;英美人是掌心朝上。有位中国教授去一个美国人家里,要将一件礼物送给这家小孩,当他向小孩招手时,这小孩却往后退。原来中国人掌心朝下的招手方式类似于美国人让人走开的动作。

  上面所举各例要么是中国人与英美人动作相仿,但意思不一样;要么是同一个意思,表达手势却不尽相同。

  下面则是英美人特有的与手相配合的动作:

  ——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沿身体两侧向下伸去,表示“完了”,“没救了”。

  ——双臂在身前上下挪动,勾划出女子的身体轮廓,表示“美人”。

  ——耸肩:皱动前额,抬眉耸肩,双肘弯曲,双掌向上摊开,甚至还微曲双腿等等,表示“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呢”、“这种状况毫无希望”、“我无能为力”等。

  ——用手拍打自己后肩,表示“自我庆幸”。

  中国人也有不少令英美人难以领会的特有手势: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广东人用食指与中指或多个手指头在桌上点点,以示谢意。现在这一动作已传播到国内许多地区。如果不以这种动作表示礼貌的话,中国人的传统表示方式是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

  ——两只手送东西给别人或接过东西,以示尊敬。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表示“男女相爱”、“匹配良缘”等。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捂着嘴,表示说“秘密的话”。

  中外还有不少特殊的手势语,限于篇幅,只好从略。

  (3)坐、站、行、蹲。邱文生(1994:20)说:“在西方,站立者通常在职位、年龄或地位上长于坐者,在交谈中扮演主导角色。因此,交谈一方采取站立姿势或来回走动,这就意味着他(她)位尊职高,有权决定谈话过程的进行。而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一般而言晚辈或地位较低者以站为礼,倾听意见,处于被动地位;长辈或位尊者常坐着,处于支配地位。”这一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情况还是具体分析为好。例如:

  ——在英美两国,到某人家里做客,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进入客厅时,客厅中大多数男士会站起来。各种年龄的英美女士都喜欢这种礼节,尽管现在年轻的一代遵从这一传统习俗的人比过去少了。

  ——在课堂上,中国教师提问时,学生一般是站起来回答问题;而在美国,学生一般是坐着回答美国教师的问题。

  ——西方文化强调“女士优先”,所以先请女士就坐,是一种礼貌。女士就坐前,男士们有义务帮她们拉出椅子,待女士落座后,他们才坐下,这也是一种有教养、讲文明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长幼尊卑秩序,强调长辈、上级、尊者先坐,待他们坐下后,晚辈、下级、位低者有的还不是马上就坐,而是等长辈、上级、尊者“命坐”,然后才“谢坐”。宴请宾客时,主宾双方入座前,较传统的人仍保持“让座”、“谢座”的传统礼仪,只是不如以前那么正规了,但不管怎么说,“小人物”总要在“大人物”之后落座才合体统。中国人让坐还体现于舒服的位子不敢坐,请看下面一段对话(Ouyang Fasu,见胡文仲,1988:36):

  W:(Showing C the sofa) Sit down,please.

  C:No,no. I'll sit here. (Moving towards a chair)

  W: Oh,do sit over here on the sofa.

  C:No,no.This chair is perfectly all right.

  同样是坐,坐姿也存在文化差异:

  ——中国人传统坐相是“坐如钟”,历来要求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这两处的角度形成直角,要挺直腰杆,收紧膝盖,这就是所谓的“正襟危坐”。中国传统坐具是太师椅,其椅面与椅背就是直角,坐在这种椅子上不太可能仰坐,否则人就滑溜到地下去了。太师椅是对中国“标准”坐法的物质迎合。

  ——英美人不习惯“正襟危坐”。将一只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是美国人的典型架腿法,名曰“4字腿”。第二次大战中,德国纳粹曾凭某人架“4字腿”而判定他是美国间谍,加以逮捕。

  ——美国人架“4字腿”还嫌不自在,有时跟人谈话时,竟将双脚翘到桌面上去。我在即将离美回国时,曾到一家美国银行关闭户头。银行经理谈话中竟将穿着皮鞋的双脚翘到桌面上,好一付“盛气凌人”的派头。回国后,对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心想:或许我的银行存款在这位经理眼中少得可怜,他不屑一顾,再则我是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因而这位白人阔佬可以“居高临下”,把双脚翘到桌面同我谈话。后来我才知道:“美国人双脚翘到桌面,是一种轻松自在,不拘礼节的表示,往往还是对谈话对方的一种敬意。但对一些拉丁美洲及亚洲人来说,这种行为是粗鲁无礼或自命不凡的表现(Jensen,见胡文仲,1990:131)。

  ——英美人在家里喜欢坐在铺有地毯的地上;在美国大街旁或公共场合,我也见有不少人随地而坐。到中国后,有些英美人也随地而坐,中国人见了觉得不卫生。中国人不得不坐地下时,往往找一张报纸或用手帕铺在地下,英美人见了觉得这才是不卫生,因为在他们看来,手帕怎么能放地下?乱丢纸屑本身就不卫生,而且违反公德。

  ——美国教师上课时,有的竟坐到讲台上去,中国学生大为惊讶,以为这是一种粗俗行为,但美国教师这么做,是为了减少课堂的紧张气氛,缩小与学生的距离,是一种不拘礼节的表示。

  “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这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要求,而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实践与这一传统已有相当大的距离。上面谈了“坐相”,接下来再看看“站”、“行”、“蹲”的文化差异。

  ——中国教师在课堂上课,除了返身到黑板板书外,大部分时间是站在讲台的中心位置,而英美教师特别好动,总爱在教室里来回走动,似乎站着不动就受不了。所以英美人觉得中国课堂太保守、太正规、太死板,甚至使人昏昏欲睡。而中国人有时觉得英美教师太随便,甚至扰乱了课堂秩序。与此类似,在一般报告会上,中国演讲者一般也是在讲台上稳立不动,沉着庄严,一本正经,“呆板不活”;而英美演讲者在听众面前不停地来回走动,甚至还会走到听众身边,以此加强感染力,演讲者动作频繁,身体前俯后仰,脚跟踮起,甚至为了求得某种效果,还会背向观众,显得“过于活跃”,“有失尊严”。

  ——英美人站着跺脚,表示不耐烦;中国人跺脚,表示愤怒、恼怒、灰心、悔恨。

  ——英美人走路昂首挺胸,大摇大摆,阔步向前,所以前苏联人曾说,“美国人走路的架势就像脚下土地都归他们所有一样,英国人走路的样子就像是不屑于理睬谁是他脚下土地的主人”;而有些中国学生说,英美人走路“好像整个世界都归他所有一样”。总之,英美人的站立和行走姿势是运动员和军人姿势;而在英美人眼里,中国人的标准是学者和平民姿势。

  ——中国人可以两脚根着地,双脚脚尖向外,长时间蹲着。英美人不但感到这一姿势很难做,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而且普遍忌讳这一姿势。英美人典型的下蹲姿势是两只脚尖着地,或一只脚尖和一只脚跟着地,不过就是这种“平衡”姿势;他们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要休息的话,宁可坐在地上。我发现,中国公厕的蹲位便是中国人“蹲功”的一种体现。中国的不少机场,国内航班候机厅的卫生间内,除了一个“残疾人专用”的坐式抽水马桶外,其余都是蹲式的;而在国际航班候机厅里的卫生间内,所有位子都是坐式抽水马桶。

  (4)头部动作。中国人跟英美人一样,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但由于在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时,存在着如前面一节所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所以头部动作有时也不尽一致了。例如:“You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Mother said to us. We all shook our heads.

  前一句的意思是“妈妈对我们说:‘你们不要灰心”;后一句的字面意思是“我们都摇摇头”,如果用言语取代非言语形式表达的话,应是“No.We won't be discouraged.”。可这一句若翻译成汉语,No应译为“是”,整句应是“是的,我们不会灰心”,与这里的No相对应的中国人的非言语动作应是“我们都点点头”;如果用英语同英美人交际,思维方式以及受其制约的非言语行为则要符合英语族人的习惯,以摇头表示这一情景中的“是的”。又比如,中国人和英美人都有扬头兼用下巴指方向的动作,不同的是,中国人还常常伴有撮起双唇,而英美人撮起嘴唇咂着嘴表示“飞吻”!

  3.声音行为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英语里光yes就有50多种说法, 可表达50多种不同的情感。其实汉语中的“好”、“对”等词语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用一种特殊的腔调说,“好”可以表达“不好”,“对”可以表示“错”。不过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下面仅就声音行为的某些文化差异作些比较。

  (1)声音要素。声音要素包括许多环节,这里只谈音速与音量。

  中国的电视、广播中的语速要比VOA(美国之音)或BBC(英国广播公司)的播音速度慢。原因有二:一是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说话语速越快;二是汉语单音节多,一个音节的信息装载量要比英语多,所以有条件慢说。

  再说音量。美国人被认为是“大声”民族。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恐怕应属“大大声”民族了。中国人打电话,教师课堂上课,在公众场合说话,声音都比英美人大,即使在人不很多的时候,也是如此。这恐怕与中国人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不无关系——传统农业国,农民们可以边劳动,边放声歌唱。此外,汉语双元音多,听起来显得“叮当”作响。

  (2)功能性发声。英美人最忌讳的是从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咳嗽、喷嚏、抽鼻子、清嗓子、吐痰、打呃、放屁、肚子咕噜咕噜作响等。他们在人前,极力抑制这类功能性发声,如果做不到,就立刻表示歉意。中国人认为这类行为纯属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不是正对着人或对着满桌饭菜喷“毒”,大家都不在意,也无须道歉,道歉反而是张扬“臭气”,结果是弄巧成拙。

  还有一种声音,英美人也认为“不文明”,那就是中国人喝热汤时,先吹吹气,然后嘴巴啧啧作响。不管吃喝什么东西,英美人都觉得不应该弄出任何声响,否则就“不文明”了。反过来,用中国人的眼光看问题,英美人用手抓东西吃,而且手指头粘上油渍,用嘴去“擦”干,也是一种“不卫生”的行为。

  再说笑。英美演讲者公开演说时,有的会开怀大笑,听众也会随着一起大笑起来;中国听众遇到幽默的演讲者也会“哄堂大笑”,但演说者本人很少会大笑“出丑”,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能让别人笑而又能使自己不笑的人才算得上幽默大师。笑脸是和善的信息,是友好的信息,是道德的信息,因此到处都在提倡微笑服务。有些中国人平时逢人就笑脸相迎,让人觉得和蔼可亲。但中国人的微笑有时会使英美人很恼火。例如,有位美国人进餐时,不小心碰翻了一个碟子,感到非常窘迫,这时一旁的中国人笑了笑,本意是安慰他,表示“没关系”,“别挂在心里”等,可这位美国人却感到被人耻笑,非常生气,因而对旁边的这位中国人的笑十分反感。

  与笑相对的是哭。亲人去世,举行殡葬仪式,中国人可以放声大哭,不哭可能会被人说得飞短流长。而英美人在此悲痛时刻,比较克制自己,因为按照他们的社会规范,在人前号啕大哭会被视为缺乏修养。英美人的葬礼办得庄严肃穆(通常包括祷告、唱赞美诗和牧师颂辞),而中国民间的葬礼却是“热闹”非常。

  (3)静默。静默是既不作声,也没有其他表示什么意义的非言语动作。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日本,沉默的内涵十分丰富,有“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说。在交谈中,中国人的沉默既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表示反对;既可以表明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表示不理解。而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美国,冷场往往意味着交际失败,所以美国人遇到短时间的冷场,就要“没话找话说”。这种做法被日本人视作pushy and noisy(咄咄逼人),就连英国人有时也觉得美国人过于“突出个人”。而中国人的沉默,美国人又会认为是“胆怯”、“不诚恳”等。

  4.外表形态

  这一小节我们以就事论事的方式,从肤色、体形、服装、物品、气味等方面,来比较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

  (1)肤色。 不管从传统还是从现实看,东西方都认为白皙的肤色表示—个人属于社会中有钱、有闲阶层,同时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审美观(至于黑人民族是否视黑为美,颇有争议,此处暂存不论)。从本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西方曾兴起一种新观念,即富人,一帆风顺的人,皮肤一般是微黑的。为什么呢?因为有钱人周末或假期往往出外旅游,或到海边日光浴,所以比起那些无钱无暇外出游玩的人,皮肤自然显得黑点。由于大多数人都想显得富有,在西方,阳伞的气数已尽,而被晒黑的皮肤曾一度非常“走红”。近几十年来,西方女子坦胸露臂的风气也使得“一白遮百丑”的观念有所动摇。美国超级市场上能买到“微黑霜”(记不起具体名称,暂且给它取这个名),这与我们市场上的“增白密”和“防晒霜”形成鲜明的对照。但20世纪70年代西方癌症研究的结果怀疑癌症与日晒有一定关联,所以风行一时的日光浴正在降温。

  中国人至今仍未改变“一白遮百丑”的审美观念,皮肤白嫩被视为女性美的重要标志,阳伞的气数不但未尽,而且仍生意兴隆。

  (2)胡子。 中国人不如英美人那样,胡子长得又快又密,所以平时不太注意刮胡子,有些人胡子拉碴一周多,甚至一个月,还不加修整:而英美人除了有意留胡子做“艺术造型”外,觉得胡子拉碴有失体统。

  (3)汗毛。 英语族女子极为避讳腋下和腿上露出汗毛,所以经常费劲地刮掉。中国女子腿上和手臂上几乎不长什么显眼的汗毛,所以也用不着刮。但现在不少女子的穿戴模仿西方女子坦胸露臂,而又不把腋毛刮去,不知这在西方人眼里,是否算是没有模仿到家。

  (4)头发。 英美男女都有戴假发的装饰手段,女子更多,有的像穿着那样在不同场合经常更换。中国男女除了特殊需要外,尚无戴假发的装饰行为。此外,英国法院开庭,法官要戴假发,中国的法官和美国的法官均无此种传统。

  (5)指甲。 英美女子有留长指甲和染指甲的装饰习惯,中国女子的这种装饰行为在少数人当中刚刚开始萌芽。

  (6)体形。 相对说来,中国人个子比较矮瘦,英美人比较高大,但对美男子的理想标准,中西皆同,即年纪轻、个子高、身体壮。而对美貌女子的理想标准,近百年来英美人的观念一直在变,从娇小可爱到体态丰满,再到身强体壮,然后又回到娇小可爱,到现在又回到身强体壮。中国人对美女的理想标准除了个高外,唐朝以后(唐时杨贵妃以体态丰满为美)基本上一直是娇小可爱,长有一张娃娃脸,嗓音娇嫩。

  (7)衣着打扮。 英美人的穿着打扮,正式与非正式界线分明。正式场合按社交习俗打扮得正正规规,而在非正式场合,随便得不得了,以自我感觉轻松自在为准。 中国人在这方面界线不太分明。 在正式场合,我们会发现有些人衣冠楚楚,另一些人很可能仍轻装便服,可在非正式场合,又可发现有些人打扮过头了,给人一种“自命清高”、“鹤立鸡群”的感觉。至于英美人出席宴会等的正式服装要求,一般请柬上都有明确规定,但对于从未身临其境的人来说,怎么描绘都难以使人完全把握,所以下面不妨开出一个清单,以供参考(萧芳芳,1992:43——44):

帖上写着的“衣着规定”
美国
1.Casual 便服 不需要穿整套西装,甚至不需要打领带,可以穿牛仔裤 可穿长西裤
2.Informal 不隆重的衣着 不需要打领带,但最好有上衣(jacket) 可穿长西裤
3.Lounge suit 较隆重的装束 整套的深色西装 样式隆重的衣裙
4.Black tie 隆重的礼服 黑礼服(Tuxedo)(在热带可以穿白色礼服) 盛装长裙(在热带可以穿短的晚装)
5.White tie 极隆重的礼服 燕尾服、官服、勋章齐出动 盛装长礼服,长手套

帖上写着的“衣着规定” 英国
1.Casual 便服 可穿浅色西装,可以不穿整套西装,但仍须穿上衣(jacket) 可穿长西裤
2.Informal 又称 Lounge suit 较隆重的装束 整套的深色西装 样式隆重的衣裙
3.Formal 或 Black tie 隆重的礼服 黑礼服(dinner jacket)(在热带可以穿白色礼服) 盛装长裙(在热带可以穿短的晚装)
4.White tie 极隆重的礼服 燕尾服、官服、勋章齐出动 盛装长礼服,长手套,长头发要梳起来,要戴首饰(假的也行,只要像真的就成了!)

  (8)颜色。 一位美国男青年与一位中国女青年结婚那天,去接新娘之前,他特地到商店买了一件雪白的连衣裙带到女方家。不料岳父大人见了,勃然大怒。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有红白喜事之分。中国新娘穿红象征幸福与吉祥,而英美新娘穿白象征纯洁无瑕。中国人在葬礼上披麻戴孝,用白色表明悲痛,西方人在葬礼上则穿黑,以黑色寄托哀思。

  (9)帽子。 英美男士若戴着帽子进入别人家,是一定要脱下帽子的,否则会被看作极大的无礼,但帽子切不可放在床上,因为死人准备入殓安葬时要给戴上帽子。中国人除非表示敬意或致哀,否则就是在室内也不一定非脱帽不可,把帽子扔在床上当然不是值得推崇的行为,但在中国人看来并没犯什么大禁忌。

  (10)鞋子。在西方,女子在一定场合脱鞋带有很深的性意味,往往是对男友发出性爱的信号,但在中国,如果哪个女子的男友把这种动作也视为具有性含义的话,事情就乱了套了,因为许多中国人一进门就脱鞋!

  (11)香烟。中国人敬烟次数比较频繁,甚至当客人说不会抽时,还要一个劲地鼓励对方“抽根玩玩”。英美人敬烟最多一次,而且酒席上不抽烟。抽烟前,往往要征得主人、女士或不抽烟的旁人同意:Would you mind if I smoke? 英美人敬烟的方式是将香烟从烟盒中弹出,让对方自己动手取,敬烟的人手是不碰烟卷的。中国人敬烟往往是敬烟者自己动手从烟盒中抽出香烟递给人,甚至远远地扔给别人。

  (12)酒。英美人没有劝酒习惯,可以提议客人喝酒,但如果客人不想喝,则完全“主从客便”。中国人劝酒有时近乎是“灌酒”,非得客人从命不可,似乎不一醉方休就不能尽兴。英美客人送的酒,主人一般是让大家共享,但如果主人安排有配合菜肴的酒,客人送的酒就可能被搁置一边了。按照英美习俗,吃鱼一般配白酒,吃肉则配红酒。

  (13)伞。英美人不在家里打开伞,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等于向上天求雨; 让屋子里下雨, 即使是毛毛雨,对任何人来说自然都不是件好事。中国人当然一般也不会在室内撑伞,但如果为了试试伞的功能,在室内打开伞对中国人来说也是挺正常的,并不是什么犯忌的事。

  (14)气味。 美国文化是典型的“反气味文化”。 什么是“反气味”?就是反人体的自然汗味或呼气时从口里散发出的味。美国人每年花在香水、除臭剂、牙膏和爽口液上的钱达几十亿美元,之所以要花这么多的钱,主要就是为了力图改变和掩盖人体自身所散发出的气息,有时一个人身上居然带有六种不同的香水气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使用香水的也愈来愈多,但总的说来,远不如西方那么普遍。

  与英美人交往中使用什么物品来传达何种信息,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利用什么东西来传达某种信息,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却是远非本书篇幅所能容纳得了的。看来编写这方面的专著或词典应是一个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