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战后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迅速发展,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以下着重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三方面加以考察。
一、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经济以后,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增长速度较快。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技革命是关键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科技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世纪初只占5%-20%,70年代超过50%,80年代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已占60%-80%。
(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使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劳动方式的变化。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在19世纪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初期,马克思指出“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即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马克思当时还预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将要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他指出在机器生产的最发达状态,人只是一个看守者和调节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已不是主要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马克思的预言变成了现实。50-60年代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电子工业的进步,电子计算机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生产自动化于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机器人”,引起生产工具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在原来机器的三个组成部分之外,又增加了由电脑操作的控制系统。生产工具的变革,使生产过程突破了人的生理上的种种限制,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新的生产工具,尤其是生产自动化,几乎可以全部代替体力劳动,并且大大的便利了脑力劳动,改变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劳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劳动由体力劳动为主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由以技能为基础变为以科学为基础,复杂劳动在劳动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劳动方式的变化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其次,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劳动对象的变化。随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大量高功能化,超高性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的新型材料,这些新材料的问世标志着劳动对象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新型的合成材料正在逐步取代天然材料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新材料的开发研制,使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推动了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崛起和迅速发展以及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加快了生产流程,促进了经济增长。
再次,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兴起了许多高、精、尖产业部门,这些部门对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专业知识和劳动熟练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生产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有了适度改善,劳动时间相应缩短,从而劳动者有可能更多接受教育与培训,学习科技与文化,提高劳动者素质。
最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分工协作进一步发展。分工协作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继续推进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动因。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的社会性不断增强,生产过程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分工日益密切,专业化和协作程度也日益提高,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工艺专业化都有极大的发展,并形成国际范围的专业分工协作体系,于是将生产社会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革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情况下,在其自身允许的范围内作了局部调整。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广泛发展,使资本家集团所有制和国有经济大大加强;另一方面企业普遍实行股份制,使股权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扩散,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生产的社会化、管理的社会化、资本的社会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跨国公司、国际银行等国际垄断组织纷纷建立,开展以全世界作为发展范围的经济活动。大大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减弱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所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与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是相适应的,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促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企业经营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民收入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下降。如美国农、林、渔业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所占比重1980年为3%,1994年下降为2%。日本农、林、水产业的实际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中比重1980年为4%,1994年下降为2%。第二产业的比重由上升转化为停滞或下降。例如美国的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1980年为33%,1994年下降为25%。第三产业即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商业、通讯业、服务行业、科研、教育、政府部门等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的比重高达50%--70%,成为最大产业部门。美国服务待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80年为65.4%,1994年上升为73%。日本服务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1976年为56.6%,1994为59%。总之,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是由于战后科学技术革命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的结果,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新材料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和扩展的结果,必然是高新技术产业群,逐步取代在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中形成的传统工业部门,成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导工业,而传统工业部门发展缓慢,相应地日显缩小,从而改变了工业部门的结构。由于新技术革命所蕴含的神奇力量和高新技术所能开辟的难以估量的产业发展和市场前景必然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从而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趋势。目前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光纤通讯、软件开发等高新技术都独立地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兴的第四产业。7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一直是增长最快的产业。在美国,它的增长率快于第一、二、三产业10%以上。 90年代,日本的信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3%。同时 ,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到1996年, 美国达到27%。如果加上信息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就更大。目前,信息产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在美国近年新增GDP当中,有60%以上来自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席卷全球,必将大大加速信息产业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些高新技术已取代传统工业而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新科学技术革命改造了传统工农业,并促使企业规模、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的工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这些传统工业部门资本技术构成不断提高,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使这些日渐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重新获得竞争能力。工业的不断发展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也更多地采用工业生产的方法和工艺,农业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也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结构。
战后,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企业规模、企业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规模在向大型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向小型化、分散化发展的趋势,企业的数量在迅速增加,企业经营结构在调整之后逐步向高技术化、多样化发展。产品结构随着传统工业的改造和新兴工业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产品不断涌现,以前生产的“重厚长大”产品比重不断下降,“轻薄短小”的新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各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4.投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战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投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投资一方面集中于改造传统工业,即实现有关产业部门的信息化,现代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80年代,美国用于信息产业上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6.1% 而同期用于工来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年均增长10.3%。 1994年美国企业对信息技术设备投资第一次超过其对厂房设备投资。整个90年代美国企业在电脑方面的年度投资增长14倍。同时,各国政府和企业在科研方面投资也不断增加,以美国为例,从60年代开始美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投入资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高于2.5%----2.6%之间,1993年,美国的科研投资高达1662.99亿美元,占GDP的2.66%,其政府投资占39.2%,企业投资占58.9%。1994年科研投资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
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农业部门就业人口不断减少。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使农业就业入口日益减少。以美国为例,1950年农业中的劳动力为755.1万人, 占总就业人口的12.8%;1980年为336.4万人,占就业人口的3.4%;1994年为310.8万人,占就业人口的2.1%。 日本、原联邦德国等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有明显的下降。目前欧美国家,从事农业的人仅占整个就业人数的2%--3%。(2)、传统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急剧减少,新兴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例如, 美国钢铁工业部门就业人数1970年为62.7万, 1994年下降到30.5万;纺织工业部门就业人数1970年为60万,1994年下降为34万。与此同时,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部门迅速崛起,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如美国计算机制造、无线电通讯设备、电子元件等部门的就业人数,1970年分别为23.6万、36.2万、36.7万,1994年上升为67.9万、67.2万、81.3万。(3)、服务业尤其是信息业的就业人数迅速增加。美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1970年为5465.3万,占总就业人口的66.2%,1987年为8602.3万,占75.2%,1994年为11025.6万,占79.9%。
日本1980年服务业人口的比重为54.5%, 1987年为58.5%,1994年为65.2%。日本信息就业人口,90年代比80年代增加1.5倍。在美国全部就业人口中已有70%与服务业有关,在1975年-1992年,美国新增的7600多万个就业机会中,服务业、和信息业就占90%,整个90年代都始终保持在这个水平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趋势也基本一致。
三、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 而且也促 进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在:
第一,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原子能、宇航、电子等新兴产业部门的不断出现。而要发展这些高技术产业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本。而这些需要是私人垄断资本所无力承担的,而且一些见效慢、风险大的项目私人企业也不愿投资,这就需要国家的投资。同时,新技术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需要国家制订科技政策和协调、管理以及组织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还有,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需要国家采取某些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和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以避免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加剧。总之,由于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垄断资本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加剧,并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矛盾的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的,这就促使了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的相结合,于是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获得持续、全面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形式。
第二,促进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战后科学技术的推动,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扩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以及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都极大地推动了商品、劳务、资本以及生产过程和科学技术的跨国界流动,国际垄断日益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具体表现为:首先,市场日益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使产品升级,更新换代加快,各种新型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不断出现,因而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要求有更大的销售范围,加强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流,扩大商品贸易和国际市场的范围和容量,于是作为商品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形式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得到了广泛发展。其次,生产日益国际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专业化正从以前部门之间的专业化逐步向部门内部专业化发展,分工协作从一国的范围向国际范围扩展。国际分工和协作的深化,使各国的生产越来越成为世界生产过程的一部分。统一的生产过程被置于全球范围内,工艺加工过程或零部件的生产被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利用各国的技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专业化生产、最后汇总统一装配。再次,资本国际化。战后新科技革命的促进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出现了大量剩余资本。而资本需要应用在生产上以谋求高额利润,然而国内市场有限,在本国范围内进行有利可图的生产在许多领域已成为不可能,于是各国大量的剩余资本开始在国际范围内寻找投资场所,便出现了资本的国际化。最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在战后获得迅速发展,尤其是60年代、70年代初以来,发展更为迅速。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和组织实力,依靠现代管理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国际间积极投资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如电子、航空、新能源、化学、自动力机构以及商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等,以进行全球性扩张。跨国公司的活动涉及世界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控制和垄断关国际生产和市场。总之,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主体的跨国公司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极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第三,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主义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促进了国际间的投资、贸易、技术转让和科学交流,推动各国关系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储存。而高科技应用的突猛进,则使这种融合与渗透空前加剧。由于新技术革命带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使生产大大社会化,特别是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交通手段和通讯渠道,更把各国的经济活动联为一个整体,因此,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方面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更趋于“同一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国就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共识:在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领域的争夺,谁掌握了当今的先进技术,谁就会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对此,美国克林顿总统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力量将不是军事力量,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随后,西欧和日本也效仿美国,尤其日本加快从“技术立国”向“科技创新兴国”战略转变,不断加大科技投资,90年代日本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近3%,与美国并列为世界第一。欧洲各国采取联合行动,实施“尤里卡计划”,开展全面的科研国际合作,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科技革命发展和世界科技竞争的态势,深刻改变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对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影响力,使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当代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表现最为突出。美国是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第一强国。长期以来,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开发,尤其90年克林顿上台以后,号称要当“科技总统”成立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科学 技术委员会, 不断加大对科技投入,使美国实现了从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历史性转变。1999年因特网为美国经济增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信息革命带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直接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推动美国经济从90年代初以来的持续增长。目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已由本世纪初的20%--30%增加为70%左右。新科技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使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使资本主义可以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在提高资本家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这大大缓和了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