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观察法人们最初把眼晴与头脑结合起来,观察、体察周围世界,所以观察法是人类认识事物使用最早的一种古老的方法。
然而,观察法并不因为其古老而失去光彩。尽管现代科技及研究方法极速发展,但观察法依然是最基本的常用的方法。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的界定
1.概念
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研仪器,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考察教育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的一种科研活动。观是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研究,属于人的心理活动。
科学的观察法源于日常观察法,却又高于日常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感知对象是科学观察与自然观察在方法应用上共同之处。但科学观察法与日观察法存在以上几点不同之处。
科学观察法
日常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没目的、自发进行
选择特定观察对象 不选择观察对象 要作严格详细的观察纪录 不要求作严格详细的观察纪录2.要素与特点
⑴要素: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手段。
⑵特征:
①客观性。指观察所获得的现象和过程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正所谓眼见为实。
②能动性。观察是研究者根据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一种活动,因而是自觉的,不是盲目的,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在观察中,既要按原计划进行,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充分发挥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选择性。科学观察要求观察者善于把自己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一观察对象上,尽量排除外界无关刺激的影响。因此,观察只有在典型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从大量客观事实中选择典型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才能获得预期的观察效果。
3.观察法作用
⑴观察是课题选择的重要来源。研究者不少研究课题是来源于对教育现象、事实的观察后的启发和思考,如有的教师通过对入学新生的观察,发现不少学生存在学习不适应现象,于是就选择了幼、小衔接或小、中衔接的研究课题。
⑵观察法是获取原始材料的最基本的方法。教育科研中,观察法是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任何科研方法都有观察的因素。而且任何科研资料的收集,也都少不了观察。如苏霍姆林斯基有关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是他在中学任教时听了许多节课,并观察记录了3700名儿童发展情况下进行的。陈鹤琴撰写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也是观察他的儿子陈一鸣发展情况作为原始素材。
⑶观察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观察是检验科研成果可靠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一时难以用测量、实验验正的理论观点,通过观察可以对其正确性作出初步判断。如检验某一教学模式是否有效,可通过观察课常上学生的反应加以检验。
总而言之,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选题,对搜集客观资料,对客观的教育现象与事实作出判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此,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如卢梭、马卡连柯、陈鹤琴等研究时无不重视观察法的应用, 正如巴甫洛夫所说, 从事科研,要观察,观察,再观察。
4.局限性
⑴观察过程缺乏控制。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观察者往往对可能影响观察对象真实情况的外部无关变量难以控制。
⑵一些教育现象,如师生的情感关系、教师教学风格,其观察结果较难用数量表示,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⑶受肉眼感官甚至科研仪器的限制,观察样本和观察范围相对较小。
⑷研究敏感性的教育问题或搜集的教育资料不宜有太大公开度的教育事实,如教师体罚学生,教育腐败等等的观察缺乏匿名性。
⑸研究人员须获准进入观察现场。研究人员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进行观察有时在获准上存在困难。
5.观察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适用和不适用范围
⑴适用范围。
①当研究目的是描述对象在自然状态的具体表现,或者需要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作出描述时。如研究学生团体内人际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家长间的冲突与合作等,此时不允许研究人员干预研究对象活动,只好用观察法搜集材料。
②当研究需要获得研究对象或事态变化过程第一手资料时,如班集体形成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某一事态产生和变化过程的第一手资料等。
③当对运用调查、实验等其他方法进行教育科研获得结果加以检验时,如检验由实验法得出的研究性学习“TT”或“AT”指导模式的有效性。
⑵不适用范围。
①由于方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观察法主要用于对事物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直接认识,不宜用于在对问题的内在核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研究。要证实内在联系的存在,还需用实验等其他方法过行研究。
②由于观察手段的限制以及观察法常常需要花较多或持续较长的时间,在大规模、大范围研究中,如全民素质、人口问题研究、学龄人口比例等的研究,一般不以观察法为主要方法。
二、观察法的种类
了解观察法的种类是为了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灵活恰当地加以选择与运用。
(一)根据观察是否借助仪器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1.直接观察法
凭借研究者的眼、耳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如通过听课、参观、参加活动等去获得对观察对象的感性材料。
⑴优点:
⑴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观察者能得到直观、具体、生动的印象;
⑵容易形成对事物的有机整体性认识。
⑵缺点:
①观察者各自的气质、自身条件不同, 各人感受也不一样;
②受人体自然器官的限制,有一些现象无法观察到,被观察现象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甚至会产生错觉;
③有时,直接观察如随堂听课活动本身会影响观察对象对象的活动,从而影响到搜集到事实资料的客观真实性。
2.间接观察法
借助科学仪器间接地感知观察对象,从而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如通过仪器记录的照片、 录音、 录像等资料,去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
⑴优点:
①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使获得的感性材料更加全面、精确;
②做到观察者的观察活动本身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活动。
⑵缺点:
①观察者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觉,观察获得的资料欠生动、直观;
②操作比直接观察法麻烦。
(二)根据观察时观察者是否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这是包括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分类。
参与性观察:指观察者参加到被观察对象活动之中从而达到观察目的的一种方法, 如参加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时的观察。此外, 参与观察法还包括一种特殊的方式即隐蔽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加到活动之中,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其目的是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如以任课教师的角色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行为。
优点:可以缩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心理距离,使观察不只停留在外部可见、可测现象上,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结构与状态,深入到人的内在感受,发现非参与观察所不可能发现的问题。
缺点:观察者容易成为左右活动的人物,或带有偏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观察对象的感受。
非参与性观察。指观察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活动,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观察的情景之外的一种观察。它又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自然状态下的非参与性观察, 如研究者找借口每天花1个小时时间到教师办公室,观察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的行为,通过搜集到的观察事实资料的分析,比较教师与教师期望高的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期望低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不同的师生关系。其二是实验情景下的非参与性观察。如研究者设置一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场面,借助隐蔽的录音录像、单向隐视系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优点:非参与性观察不影响被观察者的正常活动,使观察对象的活动真实、自然,搜集资料客观,从而提高观察结论的可靠性。
缺点:观察者没有亲身体验活动,故具有内在价值的材料不容易获得。
(三)根据观察过程的严密程度,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容和项目,制定出有关观察表格,并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严格按照其进行观察记录。一般而言,结构式观察能获得大量确定和详实的观察资料,并可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但缺乏弹性,比较费时。
非结构式观察。指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没有详细的观察项目和指标,亦无具体的记录表格,因而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常常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有选择地进行观察。可见,非结构式观察比较灵活,适应性强,而且简便易行。不足之处是观察所获资料较零散,难以进行定量和比较严格的对比研究,且获得的资料具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