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校本教育研究的界定

  一、校本教育研究的定义

  校本教育研究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以教师为主体,自主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

  二、校本教育研究的特征

  相对于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校本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针对性
  校本教育研究应着眼于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和目标,针对学校实际情况选题并展开研究。学校所有研究都要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进行。具体而言,校本教育研究要以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为导向,形成研究规划;校本教育研究应触及学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实际工作。校本教育研究要面向学校全体学生,通过研究,实施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发展。
  2.自主性
  开展校本教育研究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探索,它不是外部强加的、被动的研究,而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校本教育研究要杜绝把研究当作招牌与摆设的“假研究”,反对为了追求虚名与个人利益的“功利性研究”。它要求教师对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么研究应有自主的认识与行为,在研究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探索,而不只是配合专家,做检验某种理论的操作者。校本教育研究不反对引进课题,它反对不考虑学校实情,盲目引进课题。如果是引进课题的研究,教师要在引进课题后,结合本校实际,沿着引进—— 消化—— 建立自我体系的研究方向,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形成适合学校自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操作体系。
  3.应用性
  校本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分析、研究学校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学校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服务,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本教育研究中,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在研究中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研究观念和研究行为。其研究轨迹是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在循环往复中,不断深化认识,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行为。校本教育研究能直接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校本教育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它不排斥文章、著作等形式,但文章、著作应该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
  4.群众性
  群众性是校本教育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繁荣的条件和基础。校本教育研究的研究主体是校长与广大教师,是学校全员参与性研究。与其他人相比,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学校教育问题有深切之体验, 拥有更多的研究素材。 教师能研究、会研究。研究不是专家和少数教师的特权,学校要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研究的积极性,要整合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兴趣和研究特长的教师的研究力量。校长与全体教师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5.灵活性
  因为校本教育研究是根据学校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来确定研究内容和方式。课题的选择与方法的应用可以不拘一格,并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课题与方法。课题研究的广度、深度、时间长短以及研究程序的设计都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教师的研究实力而变化。

  三、校本教育研究与一般教育科学研究的关系

  校本教育研究与一般教育科学研究是区别的:①一般教育科学研究注重基础性,它解决问题的侧重面往往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 这类研究比较注重理论研究。 校本教育研究主要是在教育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研究,选题更多是对策研究课题。这类研究主要是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个别化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策略,它更多表现为实践体系,具有本学校鲜明的个性。②一般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起点侧重理论范式,校本教育研究则强调研究起点多元化,但侧重以问题为起点。③一般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往往历经调查研究——理论学习——课题选择——开题论证——资料积累——组织实施——数据统计与分析——论文撰写——成果展示与鉴定,结题就是研究的结束,而校本教育研究除了要历经以上几个环节外,其过程还包括成果的推广应用环节,强调研究要回归实践。
  强调校本教育研究,并非要否定一般教育科学研究,校本教育研究与一般教育科学研究存在密切的联系:校本教育研究要以一般教育科学研究为指导,校本教育研究若更具学校个性特点,也就更能典型地表现共性,成功的校本教育研究,就有可能上升为一般教育科学研究。一般教育科学研究又要借鉴校本教育研究的有关思想,使一般教育研究能够更好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四、校本教育研究的积极意义

  学校应该是教育研究发生、发展的地方,学校只有依靠教育科研才能提升学校办学的质量和知名度,反之,教育科学研究只有植根于学校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校本教育研究能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先导,提供优质服务。
  1.校本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校本教育研究能够持续稳定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随着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深入,教育质量、教育效益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任何学校要谋求长远的发展和提高,就必须树立坚定的质量战略思想,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对质量的改进和提高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规划与实施。校本教育研究类似于企业为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或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而进行的科研,它着眼于学校整体发展需要,为学校质量管理实现“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科学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校本教育研究,以学校为基地,其研究忠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实践中剖析、辨别、探索科学的教育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使校长、教师自觉有效地追求理想的教育效果,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2.校本教育研究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学校中常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大家都知道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最佳抉择,但它却难以在学校内部全面推进。这里面有认识原因、社会原因,更主要的是学校自身没能形成切合实际的“个别化理论”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忽视学校的文化背景、教师素质、生活状况等学校本体因素,再好的教育主张也都只是外在于学校的东西,只能是隔靴搔痒。校本教育研究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参与研究教育问题,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与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对象和别人的教育研究成果的消费者,研究的关键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校本教育研究把具体的、特殊的学校实践作为研究的抓手,基于学校实际展开研究,有利于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个别化理论”和操作方式,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寻找切实有效的路径。上海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研究、北京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研究,就是素质教育在具体学校实施的典范,也是校本教育研究的典范。
  3.校本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教师要有研究意识与能力,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二是教师能专业自主(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可以自主选择特定的行动。这两项指标是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的, 教师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是专业自主的前提条件,专业自主又可促进教师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提高。校本教育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起点进行研究,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由可能转化的为现实,使整个教师群体摆脱长期处于脱离学术研究、作为单纯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校本教育研究是基于学校实际展开的,边实践边研究。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集研究与实践于一体,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与处理比专业研究者有更多的发言权,这样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增强了专业自信心。校本教育研究使教师在研究中由实施者、 操作者变为决策者、 规划者,教师能以研究成果为依据,独立自主规划与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案。
  4.校本教育研究能促进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教育学科的建设
  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往往注重于“知”的范围,校本教育研究还必须达到“行”的领域。它不仅在于满足获得新的认知,还要把这种认知转化为行动; 它不仅在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更在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成果,都伴有相应的操作途径,往往会以学校或教师本人亲身经历、亲自设计的教育实践或是教育经验作为技术支持。因此,这些成果不仅能对学校的教改起正确指向作用,而且能起“示范”作用,使理论与实践达到较完美的统一。同时,校本教育研究以学校为本,从各校实际出发开展别开生面的研究,其形成的理论能反映学校真实、生动的情境,是对学校教育的典型、丰富、生动事例的高度概括与再现,可以丰富、充实教育学的发展,使教育学成为“活的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