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

绪论


第一节 人生哲学概述

  一、人生哲学的研究对象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观的哲学理论。人生观人人都有,但不是所有人的人生观都是系统的、始终如一的。把某种人生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个思想体系,这就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人类从总体上对人生目的、意义等认识的概括,是对人生根本规律的概括,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形态。马克思主义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物质关系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以生产关系为首当其冲和主要代表的各种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和地位、产品分配形式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一部分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某些物质形态的关系 ,如人们的政治地位、法权关系 、国家机器等。思想关系则是指“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它包括人们的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政治、法律思想等。每一关系不仅以自己的特殊矛盾与其他关系相区别,而且正是这些特殊矛盾为每门学科规定了自己的对象。人生哲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思想关系,它所研究的不是人们整个的思想关系,而是思想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人生普遍的根本的规律。
  人生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规律:人生历程受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发展方向和趋势;人生动力来自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人生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评价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客观标准等 。普遍的人生规律在人生历程的各个侧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反映,如生与死、苦与乐、公与私、荣与辱、名与利等,它们成为展现人生规律的范畴。没有对这些具体领域认识的深化,就不可能完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普遍规律。

  二、人生哲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的联系

  人生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既不同于其他学科,又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
  首先,它与哲学关系密切。人生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认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人生哲学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为指导来认识人生问题的,是哲学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化。从历史上看,哲学思想体系都包含有人生哲学在内,不少哲学都以思考人生为主。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点。从孔子到毛泽东,历代先哲总是把认识人生作为认识世界的主要窗口,由此积攒下了关于人生认识的许多有价值的珍宝。从现实上看,哲学将越来越把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中心问题。马克思早就言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从来就是一种智慧之学,哲学家常被人们称为智者。所谓智慧,是应用已有的知识去明智地指导人的活动的能力,是人们处理和驾驭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本领。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它表现着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某种理想。它从不把自己仅仅局限于简单地归纳和汇总现成的知识成果,而是要超越已有的经验;它不仅面对现实,而且还瞩目未来。哲学提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社会价值体系,为人们规定生活目标,促使人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哲学的真正功能,不在于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而在于告诉人们人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用未来反观现在,批判现实,克服生活的局限性。人有了这种哲学意识,就会选择高于现实存在的参考系,真正认识生活世界,获得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所以,虽然哲学的具体功能可以有许多,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指出一条在实践上使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的道路,帮助人们超越现实,达到理想。而人生哲学与此目标一致。由此可见,哲学与人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它与伦理学关系密切。人生哲学与伦理学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研究人们行为和人生价值的科学,但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规律及其社会作用 ,提出调节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人生哲学则主要研究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人生中各种重大问题,人生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转化的规律,为人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一个总的方法。人生哲学与伦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密不可分。
  再次,它与社会学关系密切。社会学注重对社会形态、社会模式的考察和探究,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其范围极其广泛,包括人口、劳动力资源、妇女、家庭、青少年犯罪、科技革命、生活方式、社会服务等。其中的许多问题与人生哲学研究的课题直接有关,因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同时,人生哲学思想又直接影响和指导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