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它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产生的。从新文化运动到大革命时期是其发端期。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党原则,虽未形成明确的教育纲领,但在《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个决议》中提出,党应向工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唤醒劳工觉悟,并通过在工矿成立“劳工补习学校”、“劳动组织讲习所”等,进行教育和宣传。

  1922年5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教育运动的决议案》,具体规定了青年团在青年教育工作中的任务,包括社会教育、政治教育、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关于社会教育方面,要求青年团为所在地方之青年无产阶级组织俱乐部、学校、讲演会,以提高社会青年的知识和社会觉悟,并使年长失学的青年得到普通文化教育。关于政治教育方面,要求对大多数无产阶级青年,宣传社会主义,启发并培养他们的政治觉悟及批评能力。关于学校教育方面,提出“应发动改革学校制度,使一般贫苦青年得受初步的科学教育,并极力运动建设普遍的义务教育和学生参加一切校务管理。取消宗教关系、地方关系及一切不平等的待遇。” 《决议案》还提出当前要开展6项教育运动,即:“青年工人和农人特殊教育的运动”、“普遍的义务教育和免除学费的运动”;“男女教育平等运动”;“学生参加校务运动”;“非基督教学生在基督教学校内的平等待遇运动”;“统一国语和推行注音字母的运动”。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提出了七项奋斗目标,其中第七项中,有关教育的纲领,内容有:“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教育方面的纲领性目标,明确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新的教育思想。在反对封建教育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特别是教会学校)的问题,并且把在工农中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作为党的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随着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工农教育也得以迅速发展。

  (一)工人教育

  1921年8月, 党在上海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开展工人教育的公开组织“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了《成立宣言》,并在武汉、湖南、广东、济南设有分部,还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从1921年秋到1926年5月, 通过党的这一公开组织并依靠各级工会,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工人教育运动。

  北方最早创办的工人教育机构是1920年底邓中夏等人兴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在南方,则由共产党上海支部于1921年在沪西小沙渡开办了劳动补习学校,为上海工人运动积蓄力量。1921年11月,在中共湘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湖南工团联合会,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和工人教育,在安源、粤汉铁路、水口山、长沙等工人区开办了工人学校。安源是当时工人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1921年,毛泽东以中共湘区书记的身份来到安源。 1922年1月,刘少奇到安源后,为了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创办了“路矿工人补习学校”。1922年5月,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1923年夏到1925年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开办了工人补习学校7所,学生近2000人, 同时还为路矿工人子弟开办了国民学校。工人补习学校开设有国语、常识、政治、笔算,另附设珠算、习字、英文等,一切教材都由工人俱乐部教育股编印。

  1922年5月,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其中讨论了对全国23万工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发动了劳动立法,争取“合法的”工人补习教育。 1925年5月,在党的领导下,于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了《工人教育决议案》,对如何开展工人教育进一步作了明确的规定。关于工人教育方针,决议指出有两条:一是在进行识字和常识教育时,引导工人群众认识他们生活困苦的根源及现社会之罪恶,唤醒其阶级觉悟;二是在与资本家作斗争的实践中,教育工人,激发其斗争的勇气,训练工人的斗争能力。关于如何办工人教育,决议指出:“工人教育不论工会在秘密或公开的时期,均应设法进行。”工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可以采用补习学校、工人子弟学校、工人阅书报社、化装演讲及公开游艺等。1925年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总章》规定,全国代表大会产生执行委员会,下设干事局。干事局分组织、秘书、宣传、经济四部。由宣传部掌管宣传和教育事宜,并指导各工会宣传教育方针。

  1925年以后,工人教育在全国各地更为广泛地发展起来。各地工会都设有宣传、教育两部,领导工人教育。有的工会不仅把成年工人组织起来,而且把工人子女也发动起来,成立劳动童子团,把对工人阶级新一代的教育同工人教育运动结合起来。

  (二)农民教育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大都从教育入手。1922年以后,党开始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从教育入手,建立农会,开展斗争。大革命时期首先兴起农民运动的广东海丰地区,也是最早出现农民教育运动的地方。农民运动的先驱、党的领导人之一彭湃1921年至1923年间在海丰领导农民运动,组织了海丰农民总会。农总会设有文牍、农业、宣传、仲裁、交际、庶务、教育、卫生等部。在农总会教育部的组织领导下,为农民建立各种农民学校,开展广泛的农民教育。湖南的农民教育也是开展较早、较普遍的。1922年成立的长沙农村教育补习社曾在长沙附近农村开办了补习学校,编写了一批农校教材。随着北伐军在湖南的胜利进军,湖南的农民运动和农民教育迅速发展,“平均每一乡农民协会有夜校一所”。

  1926年5月,广东召开第二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农村教育决议案》,指出农村教育的方针是:一方面可使农民于教育中养成其革命思想,同时也要增进其农业之知识与技能。《决议案》要求各种农民学校的教学,既要重视文化科学及农业知识的课程,又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1926年12月,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也通过了《农村教育决议案》。其中提出:省农民协会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湖南农村教育协会,大规模地开展农村教育;县农民协会、县党部会同县政府创办培养农村小学师资的学校;下级农协开办农民学校按日班(农民子弟)、夜班(成年农民)及妇女班的组织形式,招收学生,由省农协组织农民教育委员会编制课程教材,并出版农村白话报和农村画报。除广东、湖南两省外,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四川等省的农民教育也蓬勃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有平民学校、平民书报室,农村宣讲团、农民俱乐部等。

  三、建党初期创办的革命干部学校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非常重视革命干部的培养,先后创办了一些教育青年和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其中著名的有湖南自修大学、平民女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劳动学院等。

  1.湖南自修大学

  湖南自修大学是毛泽东于1921年 8月利用船山学社的旧址和经费在湖南长沙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大学。办学宗旨是要把有为的青年,培养成为党的干部,来改造现实社会。办学形式是采取古代书院和现代学校二者之长,以学生自动学习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自修大学招生只凭学力,不限资格,不收学费;学习方法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教员负提出问题,订正笔记,修改作文等责任。自修大学设文、法两科。文科课程有中国文学、西洋文学、英文、伦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新闻学、哲学等;法科的课程有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每个学员选一个学科。实际上学员主要还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自修大学还组织了各种研究会,如数学、心理学、经济学、周秦诸子学、印度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研究会。为适应一般知识青年和劳动青年的要求,自修大学还附设“补习学校”,向社会公开招生,为党训练青年干部。1923年11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以自修大学“学说不正,有碍治安”的罪名,将学校强行封闭。湖南自修大学存在时间不长,但它不仅为党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而且在教育管理上也创立崭新的管理模式。

  2.平民女学

  平民女学是1921年10月在上海由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一所培养妇女革命干部的学校。校址设在上海法租界辅德里。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任校务主任,教员有陈独秀、高语罕、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沈泽民等。学生大多是在新思想影响下,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或被反动学校开除的进步青年妇女。办学目的是“实行平民教育,要使一班平民女子得到人生必要的知识”。学校设高级班、初级班和工作部。高级班的课程有语文、英文、数学、理化、经济学、教育学、《共产主义ABC》、《反杜林论》等。 初级班又分为扫盲、初小、高小三个班,采取复式教学,课程有语文、算术、初级英文等。平民女学是一所妇女工读学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学校设有缝纫班、织袜班等。一方面解决学生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要改革教育,为学校教育树立一个新方向。学生除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外,还要经常参加工人运动。这所学校规模不大,办学时间也不长,但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早期的妇女干部。

  3.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的前身为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10月改组为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后由邵力子代理校长,许多共产党人在此主持校务和执教,如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陈望道任教务长,邓中夏任总务长,蔡和森讲授社会进化史,张太雷讲授国内外时事问题,恽代英讲授心理学,任弼时讲授初级俄语、蒋光赤讲授高级俄语,肖楚女讲授《什么是帝国主义》,沈雁冰讲授《西洋文学概论》,李大钊讲演《社会主义释疑》等。上海大学分为社会科学院、文艺院、附属中学三部分,设社会科学系、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美术系和俄文班,各系均有较完备的课程设置,除必修课外还设有各种选修课。学生学习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主动学习、自由研讨的方式,每周还举行特别讲座、演讲会,邀请校外人士讲演。学生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如街头宣讲、民众夜校授课、做工会工作等。1924年后上海大学师生在上海工厂区开办工人夜校,到工人中宣传革命思想,传播文化。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封闭了上海大学。

  4.农民运动讲习所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为了适应国共合作后农民运动的发展,培养农运干部的学校。 从1924年7月至1925年12月办了五届,由中国共产党著名农运领导人彭湃主持,主要是为广东省培养农运干部。 1926年5月举办第六届农讲所,毛泽东任所长,向全国各省招生。1927年初,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决定在武昌成立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邓演达、毛泽东等人为负责校务的常务委员。农讲所内设教务处,训练处、事务处,各置主任1人职掌各处事务。 农讲所的办学宗旨是“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养成冲锋陷阵之战斗员”。农讲所的学生一律按部队建制,收录学生编成学生队,但在管理上比较民主。农讲所成立学生自治会,专门制定了自治会简章。简章规定,自治会受所务会议监督,管理部受军事教育主任监督,俱乐部受政治教育主任的监督。农讲所的课程设有基础课、专业课、文化课、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 5个部,共29门。农讲所的教学管理体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参加实际斗争结合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相应课程,如《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等等。各科目大多发讲义与参考资料,鼓励学生自己阅读研究,并确定研究的中心,委派专任教员指导。农讲所修业期限一般3——4个月。毕业合格者,由农民部发给毕业证书。毕业后一般是返回原籍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6月18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毕业典礼,此时“白色恐怖”已很严重,农讲所难以继续,学员撤离武汉,成为南昌起义的骨干。

  湖南自修大学、平民女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立的不同类型的干部学校,其教育管理已日渐成熟,既为后数十年的民族解放事业准备了干部队伍,又为我党的干部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