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窦娥冤》的艺术特色
1、《窦娥冤》是一部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和强烈的理想色彩的优秀悲剧作品。如果分开来看,前两折主要是现实主义的写作,后两折,表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两者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现实主义描写,就不可能将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原因揭示得那么深刻,就不可能使观众、读者认识到吃人的社会现实是如何把一个善良、高尚的弱女子一步步逼向苦难的深渊;如果没有那些闪耀着理想色彩的浪漫主义的描写,就难以使人强烈地受到窦娥不屈意志的震撼,感受不到真理终将战胜邪恶,黑暗终将让位给光明。
2、剧作主脑清楚,矛盾集中,情节紧凑,形象突出。
《窦娥冤》写了窦娥20年的人生经历,但前19年的生活,包括被卖蔡家、结婚、守寡等重大事情,仅在楔子和第一折中简单带过,窦娥一登场,便面临着张驴儿父子强要“入赘”,戏剧矛盾步步展开,窦娥的命运紧紧地揪住观众和读者的心,而窦娥的性格也在抗拒张驴儿、陈述冤屈、立誓发愿等情节中渐渐凸显。
3、语言本色当行,如王国维所说“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宋元戏剧史》)。臧懋循《元曲选序二》也赞其“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情境,恰当地安排唱词。如窦娥受刑后唱的[滚绣球]。又如窦娥在法场和婆婆哭别的一支[快话三]:
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列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曲子用生动朴素的语句,写出了含冤负屈的窦娥在风烛残年的婆婆面前既心疼婆婆,又有万千委屈、无从说起的心理。
而写泼皮张驴儿,就换了一幅笔墨。张驴儿到蔡家,拉扯窦娥时
,被窦娥推了一把,他说:“这歪刺骨!便是黄花女儿,刚刚扯的一把!也不消这等使性,平空的推了我一交,我肯干罢!就当面赌个誓与你,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人物的个性,在三言两语中得到显现。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悲剧作品,也是中国戏剧史上不朽的剧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