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散曲的分期及代表作家
近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收有名姓可考的散曲作者二百多人
,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
散曲的发展分为前后期。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他们的作品比较接近民间文学的风格,质朴、自然,社会生活的色彩也比较浓。如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儿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别情依依中,仍不避真率坦白,语意相当本色。再如他的一首表现隐逸情怀的[南吕·四块玉]《闲适》: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元代著名杂剧家,代表作《梧桐雨》。散曲创作,今存小令37首,套数十篇。白朴的散曲题材有男女恋情 、写景咏物以及表现归隐之趣。如[双调·沉醉东风]《渔父》: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曲中表现的是对隐者生活的向往。这个不识字的钓叟,在明媚的秋江之上,侣白鹭而友沙鸥,出入烟波,笑傲王侯。显然,这种生活是作为仕途生活的对立面被提出来的。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杂曲作家,有“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陈传高卧》等。散曲有《东篱乐府》传世。马致远的散曲多表现旷放的意气,愤世嫉俗继而消极避世,艺术上追求雅俗兼备,文采情韵具足。如他套数的代表作[双调·夜行船]《百岁光阴》的[离亭晏煞]。
蛩吟罢一觉方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嘱咐你个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这支曲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嘲讽追名逐利者的行径,哀叹人生的短促,流露了作者与世无争,隐遁林下的人生理想。这是马致远长期压抑、饱受屈辱之后的对现实秩序的认识和反抗。
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是脍炙人口的“秋思之祖”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组合了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的深秋行旅图,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苦凄清的心境。情景交融,色彩鲜明
。无怪王国维称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
。
前期散曲作家队伍中,还有一类为官为宦者。他们仕途比较通达
,所以作品多表现士大夫的情趣,总体成就虽比不上关汉卿、白朴、马致远,但艺术上也不乏或精工或质朴之处。这一类作家的卢挚、刘秉中、姚燧为代表。
卢挚(1242—1315后),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散曲多写咏史怀古或田园山水之趣
。如[双调·沉醉东风]《闲居》(三首之一):
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曲写村居生活,表现闲适情趣。
刘秉中(1216—1274),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元朝开国名臣,官至光禄大夫。其散曲写景怀古,富有民歌风味。如[南吕·干荷叶]:
干荷叶,水上浮,渐渐浮将去。跟将你去,随将去。你问当家中有媳妇?问着不言语。
即景生情,言语和感情都质朴无华。
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今属河南)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他“以古文名世,曲则不经见,然每有作,亦必婉丽可诵”(卢前《论曲绝句》)。他的[越调·凭阑人]《寄征衣》很出名: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曲不正面写妻子思君,而是通过对寄不寄征衣的犹豫,显示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构思是比较巧妙的。
元代后期散曲的作家多是南方人或是长期居住在南方的北方人。后期散曲在题材上较前期广泛,也更注意艺术形式的提高,风格方面
,也以清丽为主。
后期散曲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
张可久,生卒身不详,字小山,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浙江庆元(今宁波一带)人,大约活动在1280—1348年前后。一生沉沦下僚,抑郁不得志。有《小山乐府》。是元人中存世作品最多者。《太和正音谱》称他的散曲“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他的婉约雅丽的风格
,被推为“词林之宗匠”。如[越调·小桃红]《淮安道中》:
一篙新水绿于蓝,柳岸渔灯暗,桥畔寻诗驻时暂。散晴岚,依微半幅云烟淡。杨花乱糁,扁舟初缆,风景似江南。
淮安道上所见景色,犹似江南,写的诗情画意一片,又以唐人诗意入曲,更显出典雅工丽。
再如[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
写景如画,情景相融,多用前人诗意、典故,情韵悠长,意境幽雅。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元代后期的杂剧家。散曲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称。他的散曲写得清新自然、飘逸,是清丽一派的代表。如[双调·水仙子]《寻梅
》: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屦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曲前五句写寻梅的过程,六、七句倒折,流露乐而实悲的心情,最后四句化用宋人林逋《山园小梅》中“暗香浮动月黄昏”句,意境全出。前三句用排偶,在工整中见自然流畅。
又如[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二十首选一):
轻鸥数点,寒蒲猎猎,秋水厌厌。五湖烟景由人占。有甚防嫌?是非海天惊地险,水云乡浪静风恬。村醪酽,歌声冉冉,明月在山尖
。
全曲描写的是渔父闲适忘机的生活,但也不免流露出愤世疾俗的心情。这是元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心境,因为不满于现实的恶浊,往往寄情山水,但又对俗世有所牵挂。风格清丽雅致,又不避俗趣,
张可久和乔吉的散曲创作,显示了散曲由前期的俚俗向后期的典雅的演进。
后期比较著名的散曲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等。
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张养浩的散曲多作于辞官退隐期间 ,因此内容多写林泉之趣。他的咏史怀古之作中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可谓别开生面之佳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踌,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张养浩在陕西赈饥救灾时所写,可能是眼前的天灾人祸,使作者感触颇多,于是面对潼关山关表里的形胜之地,怀古伤今,一针见血地揭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几千年兴亡的实质。这八个字,鞭辟入里,发人深思。全曲风格豪放,气势沉雄。
睢景臣,字景贤,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其散曲代表作《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闻名于世。他采用反讽的手法,从一个乡巴佬的立场、视角,对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的场面,进行了丑化,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但又诙谐有趣,叫人哭笑不得。在幽默风趣中,毫不留情地抨击了皇帝的虚伪矫饰,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表现出大胆的蔑视
、反抗。如乡民认出还乡汉高祖的就是当年的“刘三”时,骂道: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称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涂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这两支曲子揭了刘邦的老底,指责刘邦为了赖债而改名换姓。看似乡民可笑无知,实际是作者指桑骂槐,对最高统治者进行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这支套曲构思的精巧,新奇,实在难得。
刘时中,生平事迹不详。他的两篇[正宫·端正好]《上高监词》套曲很著名。这是刘时中献给江西道廉访使高纳麟的作品,是元代散曲少见的长套,而且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散曲议论时政,也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