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属于遗传方面的因素,二是属于环境方面的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

  从科学的心理学创建以来,关于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初叶,问题的提法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二分法,即“是谁起决定作用”;20世纪中叶开始注意到遗传和环境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开始研究分析各自的作用,即“各起多少作用”;发展到现代,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显示二者的复杂关系,因而开始探究二者是“如何起作用”,分析二者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第一个时期——“是谁起决定作用”

  第一个时期,可以作为两个极端理论的代表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论点是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高尔顿曾在《天才的遗传》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能力仍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他从大量的名人传记和家谱考查中得出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过了一般人,从而认为这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据。高尔顿的名人家谱调查是从英国的名人(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 调查他们的亲属(有血缘关系)中有多少人与他们同样著名。结果是:他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 而另一个对照组,即所谓的一般的平常人(人数相等),结果在他们的父子兄弟中只有一个名人。高尔顿认为这两组名人的比率有显著的差别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明。

  另外与此相类似的,当时还有一个关于智力落后者的家谱调查,这是由哥达特(H.Goddard)于1912年发表的Kallikak家族的调查。K氏有两个不同的世系,一是K氏与一个正常女子的合法婚姻所生的后代,一是K氏以前曾与一个低能的酒吧间女子的不正当关系所生的后代。 通过对两个世系各近500人的调查,发现后者中低能与道德败坏等的比率大大超过前者。

  高尔顿等人用家谱调查来作为遗传决定论的证据是有许多缺点的。如有些经过几代间接了解到的资料不甚可靠,特别是调查对象的环境因素没有认真的分析。如高尔顿的名人家藏书量就比非名人家多好几倍,这就很难排除环境因素对天才名人成长的影响。不过高尔顿随后又做了一个对比研究,即名人之子和教皇养子成名的比较研究。结果是教皇养子成名的不如名人之子多。他认为教皇是有地位的人物,其养子的环境条件同其他名人之子相仿,而养子的遗传往往不如其他名人,因此名人之子成名者比教皇养子多,其原因不在环境而在遗传。

  2.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

  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强调环境教育的作用。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可以说明他极端的环境决定论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二)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后来,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这些观点后被统称为“二因素论”。二因素论认为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可以拿斯腾等人的“会合论”和格赛尔的成熟论为其代表。

  1.斯腾的“会合论”

  斯腾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异”。图2-3-1是他说明遗传和环境双重作用的示意图。

图2-3-1 斯腾的遗传和环境双重作用示意图

  这里 A、B代表不同的具体机能,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从图可见,A机能受环境影响较大,而B机能则受遗传影响较大。

  2.格赛尔的“成熟论”

  格赛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遗传决定论,但他并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与学习。格赛尔认为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某机能的生理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成熟状态”)时,训练才能奏效。“同卵双生子学习爬梯实验”论证了“成熟论”的观点。这个实验是:双生子之一(甲)在46周时开始训练学爬特制小梯6周(每日10分钟),双生子之一(乙)比甲迟6周开始训练,也就是在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 2周后其爬梯的速度就赶上甲的水平,说明成熟程度未到,虽提早训练仍少效果。

  格赛尔并不完全否认学习、环境的作用,他认为“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响——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等,但上述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因素联系起来考虑,因为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方式。机体始终参与着对它所处环境的创造活动,而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表现……”

  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把二者看作两种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关系,因而只能是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这两种观点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

  (三)第三个时期——“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

  第三个时期是在前期对遗传和环境都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的普遍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互关系,提出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

  ①它注意到两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会合,也就是说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②它注意到两个因素间的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即当前对环境刺激作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有机体是它的基因和过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并得到普遍承认的思想。

  例如,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个范围相当广阔的智慧潜能。这个范围的上、下限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智慧的实际表现则是被多种多样的内部或外部环境因素以更复杂的形式促成的。比如:虽然A比B具有更高的智慧潜能,但其智慧的实际表现却可能落在B的后面,因为,由于某种环境的存在,使B的潜力得到充分的表现,因而B的智慧表现比A更接近于自己潜能的上限(见图2-3-2)。

图2-3-2 智力发展潜能与实际表现关系示意图

  二、遗传和环境作用的试验研究

  (一)遗传作用的研究

  对于人类行为遗传的研究主要利用自然条件下的调查,如家谱、血缘关系的分析,双生子对比研究、收寄养关系的研究等等。

  家谱分析是对某一个“标志对象”(即具有某一特征或某种异常行为的典型个案)的家庭历史、亲属关系的调查,分析这种特征在这个家系中出现的频率。 例如前面引过的高尔顿名人家谱调查和哥达特的K氏家族的调查都属于这一类。如果“名人”和“低能”出现的频率在“特征对象”的家系中比在一般人口中的高,则可以说明血统的遗传因素在此特征上有一定的作用。

  血缘关系研究是从人们血统亲疏远近的关系上去研究某特征或行为出现的一致性程度(比率或相关系数)。例如许多关于智力的遗传因子的研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一个关于不同血缘关系亲属间IQ相关的综合资料(Jenson 1969)表明人们的血亲关系越密切,则IQ分数越接近(见表2-3-1)。

表2-3-1 血缘关系与智商的相关

血缘关系

IQ相关(r中数)

无血亲关系

无关系儿童:分养

-0.01

      合养

0.23

养父母与养子女

0.20

  

 

 

堂、表兄弟姊妹

0.16

堂、表叔侄、舅甥

0.26

姨侄、舅甥

0.34

同胞:分养

0.47

   合养

0.55

异卵双生子:不同性别

0.49

      同性别

0.56

同卵双生子:分养

0.75

      合养

0.87

   

直系血亲

祖父母与孙子女

0.27

父母与子女

0.50

父母(儿时)与子女

0.56

  家谱、血缘分析虽有一定的价值,但困难的是家族不仅在遗传上有联系,而且相对长时期是共处于相同的环境,所以由此就作出遗传因素对该特征的决定作用似太绝对。只有当证明亲属间的这些关连不能从其他方面(环境因素)得到解释时方可能作出归因于遗传的结论。为此,双生子分养的研究、寄养子女与养父母、亲父母的研究就开始兴起。 从表2-3-1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分开抚养,同卵双生子或同胞兄弟姐妹,他们之间IQ的相关(r值)要远远高于没有关系的儿童, 由此可以说明对于智力发展受遗传制约性比较大。

  (二)环境作用的研究

  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从受精卵就开始了。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母亲的年龄、营养、疾病、情绪以及药物、烟酒等等都会对胎儿发育发生作用,这里引用一个研究证明怀孕期间孕妇的营养对胎儿大脑发育以及智力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出生前后一段时间机体的营养水平,因为这个时期是脑细胞发育接近完成的时期,是从细胞数目增加阶段发展到细胞体积增大的阶段。胎儿时期如果营养不足则影响到脑细胞数目正常发展,从而导致智力的发展迟滞。国外有一个研究:孕妇分成两组,一组提供充分的饮食补充,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仅给以安慰剂。事后当她们的孩子长大到3~4岁时,测定他们的智力,结果证明实验组的孩子IQ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这些研究大多数是在一些不发达国家的贫穷地区做的,她们的营养往往是在最低需要线以下,因此,适当增加营养产生了显著效果。

  出生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了。人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虽然遗传提供了发展儿童心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会变成现实。

  野兽哺育成长的孩子,虽然具有人类遗传素质,却不具备儿童的心理。典型的例子如印度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卡玛拉和阿玛拉回到人类社会时,分别是7岁和2岁左右。他们用四肢爬行,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不肯洗澡。吃东西不用手拿,把食物放在地上用牙齿撕着吃。他们没有感情,对别人不感兴趣。卡玛拉已经7岁多了,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孩子的水平。虽然受到精心培养,还是不能适应人类直立行走,快跑时还需要用四肢。她于十六七岁左右死去,这时还没有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幼儿的水平。

  直立行走和说话本来是人类的特征,但是,对每一个具体儿童来说,遗传只提供了直立行走和说话的可能性,没有人类的社会环境,这种可能性不能变成现实性。许多正常儿童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学会走路和说话,其实都是社会生活环境影响的结果,不过有时不被人觉察而已。丹尼斯在德黑兰的孤儿院发现,该院58%孤儿1岁以上还不会独立坐,85%到3岁多还不会走路,开始站立和扶着栏杆走的年龄平均为70周。后来,抽出10个婴儿进行实验,增加保育员,这些婴儿开始站立和扶着走的年龄提前到平均41周。因为婴儿具备了站和走的环境条件,才有可能利用其平衡机制,并把重力作用在腿上,获得练习站和走的机会。由此说明环境和经验对行走的作用。

  早期隔离或剥夺实验的大量事实,也充分说明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所谓早期隔离(剥夺)实验,是使幼小动物失去或部分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然后对正常与非正常环境长大的动物行为的差异作比较,从而发现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在这类实验研究中,关于恒河猴行为发展的研究很有影响。在实验室孤独长大的猴子和野生猴子(有母亲和伙伴)的行为有很大不同(见表2-3-2)。 实验室长大的猴子(失去母爱)常常呆呆地坐着,两眼直视,有生人接近时,不会像野生猴子那样对生人作出恐吓或攻击行为,而只是自己打自己,甚至撕咬自己,社交行为的发展受到极大损害。

表2-3-2 早期剥夺的持续影响

(实验对象:恒河猴)

测量

隔离1年

早期隔离6个月

部分隔离

有母亲伙伴条件

接触的积极性

3.1*

3.4

8.5

12.6

运动的主动性

86.0

121.0

117.0

229.0

攻 击

6.8

4.2

5.6

10.2

害怕-退缩

97.0

25.0

34.0

12.0

  *10分钟内社交活动的时间(单位:秒)

  不能人为地剥夺儿童的正常生活环境,于是人们用类似剥夺环境与正常生活环境对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据报导,20世纪30年代后期,13名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由别人领养,追踪考察这些领养儿童的智力发展情况,并与仍然生活在孤儿院,近似与社会隔离的未被领养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3-3。

表2-3-3 变换环境对儿童智商的影响

组别

(分开时年龄)

19个月

1年半后

2年半后

21年后

文化水平

实验班

(13人)

63.4

91.8

101.4

全部自给

平均读完

12年级

控制组

(12人)

86.7

60.5

66.1

1人死亡

4人需要照顾

平均读完

4年级

  研究者认为,造成控制组儿童智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孤儿缺乏必要的感知觉刺激和“应答性”环境。

  三、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我们认为遗传和环境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的。

  1.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在种系发展中,遗传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本身就是在许多世代遗传和变异的辩证统一过程中进化而成的。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白鼠学习走迷津的实验,按学习能力的强弱将白鼠分为聪明的一组和迟钝的一组,然后进行选择性繁殖,即分别进行组内交配,选取学走迷宫最“聪明”的和最“愚笨”的两端白鼠进行各自交配。经过持续的选择交配,繁殖到第9代时, 已可以区分出两个品系的白鼠,聪明组中最迟钝的白鼠几乎与迟钝组中最聪明的白鼠一样聪明或者更聪明一些。类似的实验表明动物的某些后天获得性行为(如白鼠学习能力)可以遗传。

  生理成熟主要是按照遗传的程序进行的,但是环境对生理成熟也有相当有力的影响。我们在环境作用的研究部分已经涉及,在此不赘述。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环境可以对遗传因素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环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进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制约作用。最常见的是儿童的性别、最初的气质特征、某些特殊才能的发展等。例如,一个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来到人间,环境教养就要适应他的气质要求,顺之则善,逆之则败。儿童最初反应的差异决定着成人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可以说是婴儿在塑造他父母的行为,反过来父母的行为又塑造着婴儿的行为。这就是说环境(成人的教养方式)中反映着婴儿本身的遗传(气质)要求。

  3.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做具体的和综合的分析

  所谓具体分析,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遗传和环境起作用的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对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在体格发育上,遗传因素的影响大大超过环境因素。在一些肌肉力量和对体育运动的适应能力上,则是环境因素常常大于遗传因素。

  所谓综合分析,是指要避免片面地把遗传或环境的某种影响孤立起来。我们主张综合地看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心理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关于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肯定人类遗传因素的作用,但语言环境又是儿童学习语言所不可缺少的。儿童语言的发展,既有赖于生理成熟的因素,又有赖于语言学习的因素,生理成熟是学习的前提,语言训练反过来又促进生理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