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涵义
学习策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在布鲁纳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出现的。但时至今日,学习策略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根据已有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观点: (1)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杜菲,1982)。 (2)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过程和步骤(尼斯比特,1986)。 (3)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梅耶,1988)。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首先,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其次,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选择、组织和加工。许多学习策略具有高度的一般性。但学习策略又不能与具体的学习方法截然分开,要借助具体的学习方法表现出来。再次,学习策略是调节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高级认知能力,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如先乘除后加减,我国国土面积多大等。2.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使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或算法,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运算法则、语法法则等,我们可以用这些规则来处理问题。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前两种知识去学习、组织、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例如,学习时如何有效组织,写作时如何拟定提纲,解决问题时如何明确思维等。当代的学习观重视的是策略性知识的获得,因为只有在策略性知识的指导下,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被感知、理解、组织,才能更有效地用来解答问题。诺曼(Norman)指出:“我们仍需要总结出关于怎样学习、怎样组织、怎样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然后设置一些传授这些一般原则的应用性课程,最后把这些一般性原则渗入到学生的各门学科中去。”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尼斯比特与舒克史密斯认为,学习策略包括以下六个因素:(1)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任务等。 (2)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3)调控。 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4)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5)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6)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做最后的自我评价。
温斯坦(Weinstein)认为学习策略包括:(1)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2)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3)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4)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她与同事们所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包括这样十个分量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应试策略、态度、动机、时间管理、专心、焦虑、学习辅助手段和自我测查。
单瑟洛(Dansereau)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的:一种是基本策略(primary strategies),被用来直接操作课本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一种是辅助性策略(support strateg-ies),被用来维持合适的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如专心策略。这两种策略还可以作进一步划分。
迈克卡(Mckeachie et al., 1990)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学习资源管理策略(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学生使用这些策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以及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具体见图6.1)
![]()
图6.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种类、层次繁多,不同学习策略可用于不同的问题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