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


一、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就是指整体、全局上反对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相信人民能够最终战胜他们。也就是要求人们在对敌斗争中树立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思想。所谓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是指在局部和每一个具体问题上,要认真对待敌人,要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决不可掉以轻心。也就是要求人们在对敌斗争中树立善于斗争和善于胜利的思想。

  毛泽东在解释这一战略策略时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敌人,“也就是说在整体上我们一定要藐视它,在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如果不是在整体上藐视敌人,我们就要犯机会主义的错误。马克思、恩格斯只有两个人,那时他们就说全世界资本主义要被打倒。但在具体问题上,在一个一个敌人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重视它,我们就要犯冒险主义的错误。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田只能一块一块地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我们在战略上藐视吃饭,这顿饭我们能够吃下去。但是具体地吃,却是一口一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所以,在对敌斗争中,只有首先树立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思想,然后才会树立善于斗争和善于胜利的思想。既要做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要做到善于斗争善于胜利,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充满着辩证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是以敌人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出发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新生的代替腐朽的是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社会发展史上,代表新生力量的阶级一定会最后战胜代表腐朽势力的阶级,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和他所领导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土地上正在生长着和发展着的新生力量。而统治着旧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强大,却都是代表着腐朽的、垂死的势力。因此,革命的力量藐视强大的敌人,是完全有理由的。提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以至于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也是从它们的本质上说,是从长远的观点说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在全体上藐视它们,敢于同它们斗争,敢于夺取胜利。如果不是这样,那末,只看到敌人的强大和自己力量的弱小,就会被敌人吓倒,就会陷入右倾悲观主义。

  战术上重视敌人,是从敌人的实际力量出发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它们又是真老虎。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真老虎是要吃人的,而且可以成百万,成千万地吃人。这就要求人们从眼前敌强我弱的事实出发,要求在战术上,在策略上,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重视敌人。就是要善于斗争,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以便一步一步地孤立敌人和消灭敌人。不这样,就会轻敌,就会陷入“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


二、掌握斗争的主攻方向,不要四面出击

  不要四面出击,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其基本精神是,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少数主要敌人。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原理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敌人的状况及其变化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区分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然后把斗争的主攻方向指向当前最主要的敌人,以解决主要的矛盾。

  不要四面出击,就是在一个时期内,要分清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以便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威胁不同。因此,无论从力量对比或从斗争策略讲,都不能四面出击,同时向所有的帝国主义宣战,而是应当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把攻击目标指向其中对中华民族威胁最大的帝国主义,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则要尽量争取其中立。国际斗争如此,国内斗争也是如此。如果不分主次,那么就会把目标分散,“以至主要的敌人没有打中,次要的敌人甚至同盟军身上却吃了我们的子弹。这个叫做不会择敌和浪费弹药。这样,就不能把敌人驱逐到狭小的孤立的阵地上去。这样,就不能把敌人营垒中被裹协的人们,过去是敌人而今日可能做友军的人们,都从敌人营垒中和敌人战线上拉过来。这样,就是在实际上帮助了敌人,而使革命停滞、孤立、缩小、降落,甚至走到失败的道路上去。”

  不要四面出击,就要在某些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以便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全国解放初期,既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又要恢复国民经济,任务非常艰巨。这时的敌人很多,而且力量很强大,同时在人民内部也存在着许多矛盾。基于这种情况,毛泽东从战略策略高度强调:“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他针对那种要提前消灭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明确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谨慎稳妥的过渡步骤。对资本主义加以区别对待,先没收官僚资本,而不是立即取消资本主义;土地改革中,把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采取“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在五反运动中,采取利用矛盾,实行分化,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策略。实践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三、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

  1940年12月,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提出了“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对敌斗争的重要策略原则。

  利用矛盾,就是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由于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本身的利益,各自扶植一部分大地主大资本阶级,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实力集团。这些集团根据其主子的意志进行看不断的争夺。这样,革命过程中的敌人不可能铁板一块,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有各种“裂痕”。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应当抓住各种时机,利用敌人的矛盾,同敌人营垒中可能和无产阶级联合的成分,或者暂时还不是无产阶级的主要敌人的阶层、集团和派别,建立暂时的联盟,以分化和瓦解敌人,集中力量反对主要之敌。毛泽东认为,无论是在敌人营垒发生破裂的时期,还是在敌人营垒处在稳定时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要把敌人阵营中的每一缝隙、缺口和矛盾统统收集起来,利用敌人营垒中那种大狗与小狗、饱狗与饿狗之间的争斗,以作反对当时的主要敌人之用。 争取多数,就是争取大量同盟者,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为了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无产阶级不仅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扩大直接同盟军,而且要争取那些暂时不是主要敌人的势力和集团,使他们保持中立或转为暂时的同盟者,以扩大间接同盟者。毛泽东说:“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能够用纵横捭阖的手段来对付革命队伍,共产党也能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对付反革命队伍。他们能够拉我们的队伍中的坏分子跑出去,我们当然也能够拉了他们队伍中的‘坏分子’(对我们是好分子)跑过来。假如我们能够从他们队伍中多拉一些出来,敌人的队伍就减少了,我们的队伍就扩大了。”

  反对少数,就是把矛头指向主要敌人,绝不可树敌过多。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只有坚决反对少数量主要的敌人,不树敌过多,才能促使敌人内部发生分化,使敌人阵营中的动摇分子跑到革命队伍一边来,使中间势力更加靠拢革命。要反对少数,毛泽东认为就要对敌人营垒中的各个部分、各个派别和各个集团加以分析比较,按其对革命的态度,在敌人营垒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同最主要敌人的利害关系等等,用不同的策略区别对待。如抗日战争时期,把民族资产阶级、中小地主、开明绅士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把反对抗日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主张抗日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把亲日的动摇的汉奸和坚决投靠日本的汉奸如汪精卫加以区别。各个击破,就是指无产阶级若要把众多而强大的所有敌人都消灭,就只能一部分一部分逐步地解决。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田只能一块一块地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


四、对敌人区别对待,分化瓦解

  由于中国是一个被多个帝国主义分割统治下的军阀割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敌人营垒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同各部分敌人之间的矛盾的主次地位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打击主要敌人,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是主要敌人,哪些是次要敌人,然后才能在斗争中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将那些可以争取的次要敌人吸引过来,变成同盟军。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在中国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各敌对阶级和集团的情况作了分析,采取了一系列区别对待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两部分。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是革命力量,对它采取了团结的政策;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看作是革命的对象,对它采取打倒的政策。但是,由于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是分属于几个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当革命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这时,就应该而且能够对这部分买办资产阶级实行联合的政策,以打击最主要的敌人。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合作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政策和策略。中国共产党虽然是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的,但是在民族敌人深入国土的情况下,将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和当时没有进行侵略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加以区别;又将同日本结盟,承认“满州国”的德、意帝国主义和同日本处于对立地位的英、美帝国主义加以区别;还将过去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危害中国抗战时的英、美和放弃这个政策改为赞助中国抗日时的英、美加以区别,等等。

  第三,对农村中的地主、富农的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政策和策略。党在实行土地改革时,依照土地法大纲将地主和富农加以区别;将大、中、小地主,地主富农中的恶霸和非恶霸加以区别;将新富农和旧富农加以区别;将那些同党共过患难确有相当贡献的开明绅士同一般的地主、富农加以区别,将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地主富农分子加以区别,等等。

  第四,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政治代表——国民党的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政策和策略。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国民党是一个由复杂成分组成的党,其中有顽固派,也有中间派,也有进步派,整个国民党并不就等于顽固派。”《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50页。那种以为整个国民党都是顽固派的看法是错误的。国民党中,顽固派在数量上只占少数,大多数国民党党员并不一定是顽固派。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才能利用他们的矛盾,采取分别对待的政策,用极大力量去团结国民党中的中间派和进步派。

  第五,对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实行给出路的政策。革命的任务,在于推翻反动政权,消灭剥削制度,即消灭剥削阶级,而不是消灭他们的肉体。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是可以改造的,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以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毛泽东关于给敌人以出路的政策和策略,有利于分化瓦解敌人,减少革命阻力,有效地孤立、打击敌人;有利于解除中间阶级的某些顾虑,安定社会秩序,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复习思考题:

  1. 怎样理解毛泽东关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

  2. 为什么说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