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Demand pull Inflation)即过度需求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右移,拉开了膨胀性缺口,从而引起了物价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凯恩斯提出的。认为其原因在于强制流通的纸币和信用货币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即货币总需求或总支出)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总供给 。
1.完全的通货膨胀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古典式的垂直线,则总需求曲线右移的结果只是价格水平上涨,实际收入并不增加,即需求增加的效果完全反映在价格变化上。我们把具有这种特点的通货膨胀称为完全的通货膨胀。
2.半通货膨胀(semi-inflation)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凯恩斯式的包括垂直和向右上方倾斜两部分的曲线,即ASK,则总需求曲线右移分两种情况考虑通货膨胀。
当AD与ASK的倾斜部分相交时,即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时,总需求曲线右移不仅造成价格水平上升,而且会带来实际收入的增加。例如,AD1右移到AD2,则收入从y1增加到y2,价格从P1上升到P2我们把伴随有实际收入同时增加的价格水平上升叫做半通货膨胀。
完全的通货膨胀和半通货膨胀图示
完全的通胀 半通货膨胀
若AD与ASK的垂直部分相交,即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AD右移,只能使P上升,而收入y并不变化。所以,仍然是完全的通货膨胀。
3.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投资、政府支出、减税、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甚至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滥发钞票等,都能刺激一国经济。不管采取上述哪种途径,只要总需求超过一国经济潜在生产能力所供应的、或者是生产不能那样快的适应于需求的迅速增加,那么代表需求的过多货币就将追逐供应有限的太少的商品,物价必然上涨 。
六十年代后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中广泛传播着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论不同的另一种通货膨胀论。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cost push inflation)试图解释同时伴随着有产量和就业减少而出现的价格上涨。即在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时,因成本因素而推动的价格上涨。总供给曲线左移造成的价格水平上涨和就业产量收入水平的下降。
1.原因
英国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tobin)和杜生贝等人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存在两大垄断力量(势均力敌)一个是大公司,一个是工会,它们分别控制了物价和工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人利用工会的力量要求过高的工资,形成“工资刚性”,而大公司利用商品市场的垄断力量要求过高的利润,形成“价格刚性”。物价上升,工资随之上升;工资提高,物价再度上升。这种工资和物价的交替上升,形成了成本推进的通胀。
(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wage push inflation)
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工资率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首先取决于市场类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工资率完全取决于劳资双方的供求力量。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工资率可升可降,因而不会发生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但在有垄断力量的市场里,公司可以操纵价格,而工会也有能力使工资提高。于是,工会把劳动力组织起来,这就是以使货币工资率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加之社会生活中的“相互看齐”的原则,没有工会组织的工人,也要求提高工资,结果提高工资的压力蔓延到整个经济体系。因工资率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致使商品成本增加,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profit push inflation)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大公司要求过多的利润,使利润过分增加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一种是:当工会在谈判中提出“过高”工资的要求后,大公司一方面接受工会提高工资的要求,另一方面提高商品卖价,这样使工资与物价交替上升。二种情况是:大公司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利用他们对产品市场的垄断地位,把产品价格提高到足以抵销任何成本增加款以上。物价上涨后,工会又要求提高工资,再度引起物价上涨,循环往复,造成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3) 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的过程
工会要求过高的工资,会使厂商成本增加,供给曲线提高,价格上升;大公司要求过高的利润,也会使成本增加,供给曲线上移,价格上升。因此,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工资利润物价相互推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一个整体,并且不完全竞争市场。根据工人的工种、技术、性别、年龄、居住地区的不同,而细分成许多不同的市场,彼此不能互相替代。形成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 由于“工资刚性”,即使社会失业率很高,工资也不下降;由于失业和空位并存,厂商出高工资吸引所需工人,引起工资上升。于是失业与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
由于“价格刚性”,当工资上升后,公司按成本定价,物价上升。于是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又转化为失业与物价上涨、失业与通胀并存。
根据这种解释,社会存在大量失业的同时,会发生通货膨胀。如果这时政府要消除失业,必然造成更猛烈的通货膨胀;如果政府要克服通货膨胀,就会引起更严重的失业 。
结构性通货膨胀由社会经济中各部门的结构性因素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这种理论与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不同,它不直接从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说明物价的上涨,而是强调部门结构方面的原因。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按经济增长率划分,可分为扩展中的部门和衰退中的部门;如按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划分,可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不开放经济部门;如按产品类型或劳动力类型划分,可分成资本品生产部门和消费品生产部门或各类工种。这些不同的部门,由于各自情况不同,受外界影响程度不同,它们在需求方面划成本方面的变动所引起的价格变动也不同。如果某一部门的物价上升,社会通过各部门间相互看齐的过程,即“赶上”(catch
up)过程,起到连锁反应,带动其它部门价格上涨,以至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的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