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内出现的一种关于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理论。它的内容是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周期产量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均衡的变动。这种分析在1930年分别由美国经济学家H·舒尔茨,意大利经济学家U·里西(Ricci)和荷兰经济学家N·卡尔多(Kaldor)定名为“蛛网理论”。
在农业以及生产周期较长的工业部门中,产品生产量(供给量)对其价格的反应要滞后一个周期。由此得出:本期价格取决于本期的产量。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诸如农产品、畜产品以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工业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
1.商品本期产量Qt取决于前一期价格Pt-1,即供给函数为Qs=f(Pt-1)
2.商品本期的需求量Qt取决于本期的价格Pt,即需求函数:Qt=f(Pt)
1.Es<Ed, 收敛型蛛网(Converging cobweb model)
对于每一个价格变动,消费者的反应程度要大于生产者反应程度假定棉花最初的均衡价格为P0,均衡数量为OQ,假设第一年的收成好,棉花产量和供给量陡然增加到OQ。此时,供大于求,于是价格下降,下降至OP水平上,第二年,生产者只生产OQ数量的棉花,使供不应求,价格上升至OP。在OP水平上,生产者第三年又生产Q的数量。从中可以看出,价格与产量的变动越来越小,一直到回到最初的均衡状态,这叫收敛蛛网模型。
收敛蛛网模型之所以能回到最初的均衡位置,是因为棉花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即对于每一个价格变动,生产者的反应程度要比消费者的小。
从图中可见:
价格从OP1上升到OP2,供给增加Q2Q3;而价格从OP2下降到OP1时,需求增加Q2Q1。显然,QQ1>Q2Q3,可见,消费者反应的大于生产者。再比如,当价格从OP2下降到OP3时,供给减少Q4Q3,当价格从OP3上升到OP2时,需求减少Q2Q3。显然Q4Q3<Q2Q3。可见,需求反应程度大于供给反应程度。
2.发散型蛛网(Explosive cobweb)
Es>Ed如果供给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这种商品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就会越来越大,也即市场价格和产量在波动中逐步远离均衡价格P,和均衡产量Q,其蛛网呈发散状态。
3.Es=Ed, 封闭型蛛网
当供给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和需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相等时,如果初始状态偏离均衡状态,则这种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就会围绕着均衡点作等幅的波动。这种情况如果画到坐标图上,就会形成一个封闭型的蛛网,如图,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点E上的Es=Ed,是形成封闭型蛛网的条件,它又被称为“蛛网中立条件”。
市场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与对需求量的影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逐年的成交价格的成交量则永远环绕其均衡值波动,其波动幅度既不扩大,也不缩小。波动幅度与均衡值背离的程度取决于均衡开始被破坏时与均衡值背离的程度。这种波动称之为永久(持久)摆动。(Persistent Oscillations)。
蛛网模型认为: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是根据上一期的价格来决定下期的产量,即上期的价格同时也是生产着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但生产者只能根据本期的市场来出售产品的产量,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的不吻合,造成产量和价格的波动。这种解释不全面。生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修正预期价格,从而是实际产量接近市场价格。
经济学家阿西吗咖普罗斯举美国土豆的例子。西方经济学家阿西吗咖普罗斯举美国土豆的例子。在美国,1972年由于暴风雨和恶劣的气候,土豆产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土豆价格上涨。随着土豆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便扩大土豆的种植面积,使土豆产量在1974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果,导致土豆价格又急剧下降,以缅因州土豆为例,一磅土豆的价格由1974年5月的13美分降为1975年3月的2美分,该价格比平均生产成本还低。这种现象可用蛛网模型来解释。作为补充,阿西吗咖普罗斯又举例说明蛛网模型的缺陷,当普林斯爱德华岛屿的农场主们都因土豆价格下降而缩减土豆的种植面积时,唯有一个农场主不这样做。因为他根据长期的经营经验,相信土豆价格将上升,而眼下正是自己增加土豆生产的时候。可见,这个农场主的预期和行为与蛛网模型所分析的情况是不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