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诞生以来,已走过了大约500年的路程。从16世纪出现工场手工业时期开始,到18世纪产业革命为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过程已经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又是建立在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基础之上的。从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本篇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也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发展,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本篇共两章,第四章着重研究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运行、发展过程;第五章着重研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前提条件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范围扩大了,连工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劳动者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劳动表现为雇佣劳动,商品货币关系包揽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领域。不仅产品和生产要素都表现为商品,而且商品还作为资本的产品,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从本质上说,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但资本只有生产出剩余价值,才可能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二、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生产资料采取资本形式和劳动采取雇佣劳动形式这两个前提条件决定的,也就是由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个前提条件决定的。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谁要想成为资本家,首先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然而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作为货币的货币,它的流通形式是W—G—W,这是简单商品流通形式,货币起着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G—W—G,这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与资本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1)买卖的次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与终点不同;
3)媒介物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这就表明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经济内容。
2.资本与资本总公式
在简单商品流通形式W—G—W中,商品所有者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在于取得自己所需的使用价值。因而公式两端是使用价值不同而价值量相等的两种商品。而G—W—G资本流通形式,货币所有者投入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资本流通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W—G′,其中的G′=G+△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额G,再加上一个增加额△G,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这正是两种流通形式最本质的区别。当货币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就成为资本家。
可见,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把G—W—G′这一公式,称为资本的总公式,因为它不仅适用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是所有资本都适用的公式。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就不会产生。如果进行不等价交换,也只会改变财富的分配,不会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不管是贱买,还是贵卖,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此,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或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2)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
如果离开流通领域,货币所有者把货币储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以外,也就是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从而使货币或商品转化为资本。”这就产生了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在研究时,既不能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又要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既要说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还要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条件,不能完全离开流通过程。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必须在这种条件下加以解决。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
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要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1)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能够在市场上出卖自已的劳动力。
2)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除了出卖劳动力外,别无谋生之道。
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要以活的人体存在为前提,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包括: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便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劳动力;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规定上的特殊性,还在于它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所在国家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及其历史发展和文化水平,都影响着劳动者对生活资料需要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因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需要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有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各种生活资料的价值日益降低,因而劳动力价值有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但在一定的国家和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一定的,因而劳动力的价值可以确定为一个平均的水平。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能形成价值。所以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这种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新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现在,矛盾的内幕基本揭开来,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因而获得了劳动力的使用权;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既创造一部分新价值作为劳动力价值的补偿,又创造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在这里,劳动力的买卖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价值规律没有被破坏。但通过劳动力的买卖,通过生产过程,却创造出剩余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货币才真正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才转化为资本家。只有在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两个前提条件同时具备时,才会有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