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经济形式,是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向前发展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着商品经济。但在不同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商品经济有其特殊规定和特殊的运动规律。但作为商品经济,也有其在不同社会都存在的一般规定和运动规律。研究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定和运动规律,是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先于商品经济存在,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公社、封建庄园)本身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产品不进入流通过程,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原始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虽然商品经济已经产生并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在原始社会后期,有些产品发展为商品,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还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形式,只是简单商品经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到最高的程度。我国现阶段仍存在着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管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建立在社会化的大生产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社会性质不同,它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是从产品发展而来的,从产品发展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生产的前提条件。但是,社会分工不是商品生产的决定性条件。如果只有社会分工,不一定就出现商品生产。
2.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才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三、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剩余产品,为公社之间的交换提供了条件。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发展起来,使产品变成商品,产品的生产变成为商品生产,因而产生了商品经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缩短了商品的买卖时间,开拓了远方市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发展,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起来。
不同社会的商品经济有着不同的类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是简单商品经济。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特别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尤其重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是一项重要迫切的任务,也是改革和开放中的重要内容。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商品经济将为产品经济所取代。但从当前来说,研究商品经济一般原理及其运动规律,对于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四、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市场经济产生的条件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市场经济只有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萌芽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初期正式形成。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着的,商品经济并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又必须是商品经济;
但二者也有区别: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经济手段,一种运行机制,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而商品经济则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劳动转化为价值,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是比较本质的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通过平等竞争,价格随供求变动,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有系统而完善的法律和法规。
市场经济是个中性范畴。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就有不同的市场经济,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市场经济具有其不同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