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号 】1-162
【原文出处】语文建设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506
【原刊页号】002-006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 作 者 】徐世荣
【复印期号】199508
【 标 题 】四十年来的普通话语音规范
【 正 文 】
40年前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通过了推广普通话的
重要决议,并提出:"确定普通话的语音规范是目前首要的工作,必须迅速进行研究,
使普通话的使用和教学有更正确的依据。"在此之前,学校教科书和各种字典词典所依
据的基本是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的读音,即"新国音"。新国音
修订了1913年读音统一会通过的被嘲为"联合音系"的"老国音",使国语走上了
以"京音"为准的正路。但它过于拘泥于"北平活语",表现了曲从北京土语土音的倾
向。比如"和"字用为口语连词时,取老北京人极土俗的hàn音;"苤蓝"之"蓝"与
"甘蓝"之"蓝"本无不同,只是因为北音土音读la(轻声,为lan轻弱而丢掉鼻音韵尾
所致),就给蓝字增加一又读"la"。这类疵暇,给全国各地"国语、国音"的教学和
推行,平添了许多麻烦,使人难以接受。针对语音纷杂纠绕的状况,现代汉语规范问题
学术会议建议中国科学院聘请专家若干人,组成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研究并确定普通话
常用词汇的语音,并于一年内编成《普通话常用词正音词汇》。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其科学的含义是指"北京音系",并不是把北京
的一切读法整个儿搬过来。北京语音中确实存在许多驳杂的不可奉为标准的讹变土音。
谋求"规范化"的审音工作,就必须对此加以清理。清理的工作,包括否定与肯定,即
对多音异读的取、舍、存、废。
必须清理的有以下几种:
(一)习惯误读,如"塑料"之sù与shuò,"取缔"之dì与tì等。(二)文白
异读,如"薄片儿"之báo与bó,"收缩"之suō与sù等。(三)近代变化,不合发
展规律,但已成势力的。如"广播"之bō与bò,"分泌"之mì与bì等。(四)方言
影响的,如"结束"之shù与sù;"复杂"之fù与fǔ等。(五)北京土音,如"蝴蝶
"húdié与hùtiěr,"索性"之suǒ与suó等。(六)多义多音,如"牲畜"之chù
与xù("畜牧"),"反省"之xǐng与shěng("节省、省市")等。(七)古义旧
读,如"横流""横祸"("横"为不顺常之义)的hèng("纵横"héng),"龟裂
"("龟"同"皲")的jūn("乌龟"guī)。(八)词中变读,仍是原义。如"杉
木、杉篱"shā,"红杉、水杉"shān,"溃烂"kuì,"溃脓"huì。(九)特定读
音,如"可汗"kèhán("可以""出汗"kě,hàn),浒墅关(在江苏)的"浒"
xǔ(《水浒传》的"浒"hǔ)。(十)"又音"两存,均属习用。如"谁"shuì与s
héi,"慨"kǎi与kài等。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做出选择。或匡误从正,或顺俗弃
旧,或删繁就简,或合并归一,或音随义转。如何定夺,既不可鲁莽灭裂,又不可优柔
寡断。"斟酌古今,折衷雅俗"等等方法,虽显得含糊圆滑,但遇到具体问题时,还必
须酌情运用。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1956年组建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会由丁西
林、丁声树、舒舍予(老舍)、罗常培、吴文祺、吴晓铃、周有光、周祖谟、高名凯、
陆志韦、陆宗达、欧阳予倩、齐越、魏建功、徐世荣等15人组成,罗常培为召集人。
几次全体会议,规定了审音原则,其要点有二:
(一)以现在的北京语音作标准。但在北京话中某个词的异读有分歧时,加以规范
;对过分"土"的读音,也予以审定。
(二)以词为单位,同一词如有异读,只规定一种读法。写法相同的汉字,在单音
词、复音词里如有不同的读法,应分别保留。
后来又规定了一些细则,其要点为:
1.某字在不同的词里,如有同样的异读,则只选少数词审订,用以示例,余可类
推。
2.对轻音的词,只审轻音字本身有异读的。
3.根据北京音系定音,并非每字都照北京话的读法。不合发展规律的就要审订。
如已非常通行,即可采用。如既不合发展规律,又不通行于北方话的,即不采用,而按
一般发展规律定音。
4.四呼读法,遵照发展规律。
5.清入声字,如无异读,即采京音;如有异读,取异读中之阴平。
审音工作于1956年底开始,到1962年,分三批发表《审音表》,并审定了
一批地名(大体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最后合编为《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
初稿》。
第一、二两批《审音表》分别在《中国语文》月刊1957年10月号和1959
年7月号上发表;第三批《审音表》在《文字改革》月刊1962年12月号上发表。
总表初稿辑成单行本,由文字改革出版社于1963年出版。总计1800多条,涉及
1077个字。书前说明:"……印成单行本,以供教师、播音员、演员以及其他学习
普通话的人参考应用。"但是《审音表》发表后,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在50年代推
广普通话高潮中,教育、文化、新闻、戏剧、电影等部门,实际不止是"参考应用",
而是"遵照应用",甚至奉为圭臬了。
千百年来,汉字、汉语的读音,由于"时差"与"方差"的交错杂淆,流传至今,
歧异多音现象大量存在。历代都有类似审音、定音的工作,著录于各字书、韵书之中。
50~60年代的审音,虽较20~30年代审定的"国音"为胜,但经过教学与应用
的实践,发现仍有未足。(一)未审定者仍多;(二)审定者未妥;(三)"类推"之
法不便,只举少数词例,用者不敢妄推。辨义的分音,并未周至,有不少疏漏。这个《
审音表》发表之后,经过约30年,仍以"初稿"之称行于世,使人有尚不稳定的犹豫
之感,因而其中一部分既定之音读,渐失去约束力。广播、影视、戏曲中说唱的字音,
又呈纷杂。在学校语文教学上,竟有不少教师,并不知"审音"为何事,《审音表》为
何物。新事物层出不穷,人、地名待审者甚多。审音工作重新提上语文规范化工作日程
,乃必然之事,必行之事。
1982年,中央指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承担普通话审音工作。文改会第八次主
任会议决定重建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作为文改会内常设机构。因前审委会成员多已故,
需另行约聘。新组成员有王力、张志公、俞敏、梁容若、夏青、孙德宣、徐仲华、高景
成、吴青、方伟、蒋仲英、曹乃木、傅兴岭、孙修章等。原审委会成员周祖谟、陆宗达
、周有光、齐越、徐世荣等仍继续参加工作。
新建的"审音委员会"由王力先生为召集人,公推为主任;徐世荣为副主任,负责
联系、征询、集纳、整理等具体事项。全体会议决定第一阶段,先着手原《审音表》的
修订。
审订范围是:
(一)只审订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词语,包括白话文中常用的文言词和普通话中已形
成的成语、名言;不审方言词语(包括北京土话)和古代词语。
(二)只审订口语中的异读词和读音上出现的新读法及新生词语;不审辨义异读的
词语。
审音原则是:
(一)以符合北京音系发展规律为原则,以便于方言区人民学习普通话为前提;个
别词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人、地名暂不涉及,容后再议。
(三)对不区别词义的一字多音,应酌情合并;对必要保留的异读可加说明,不另
立词条。
新建审委会议定的审音范围、原则,表面似较前会所定为简单,却更切实际--具
体的抉择只能在具体的词语中求解决。
新的审音工作从1982年开始。针对原《审音表》,归纳各方面的意见,同时考
虑到二十多年来普通话教学与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将研讨内容初步分为6大类。
(一)改音。
1.恢复旧读。拟依据《广韵》系统,恢复旧音,以便于方言取得对应规律。例如
:"时期"的"期"qī,拟改qí(《广韵》"渠之切",群纽,浊平,应归今音阳平
调)。
2.减少不辨义的多音。例如:"指"zhǐ字,原表另有zhí音,用于"手指头"
;又有zhī音,用于"指甲"。多音而同义,只是北京人习惯变调。
3.纠正北京土音的讹变。例如"茅厕坑"的"厕",原表定音为si(轻声)。不
如与"厕所"之"厕"cè一致起来。
4.轻声词的处理。原表只审定少量轻声词,限于轻声之字本身有异读的,例如"
软和"ruǎnhuo,"和"为轻声huo,因"和"字另有hé、hè等音。其中颇有发生问题
的,如"苣荬菜",原表审定qǔmaicài,本为审"苣"字音,然"荬"字也较生僻,
在此中内定为轻声,影响到后来字典、词典注音。《新华字典》遵字表,对"荬"字只
注轻声mai,但植物学中有"苦荬"一物,难道也只能轻读吗?原表所审轻声词,还有不
周密处。轻声问题复杂,应留待一总研究解决。
5.译音词的变调。原表对"打"(dezen,十二个)、"苏打"(soda)、"伏打
电池"(vota)各词中的"打",都定为dá音。但另外如"坦克"(tank),"凡士林
"(vaseline)等何以又不变调呢?只能解释为服从习惯。译名是否必须变调?值得研
究。
6.出现新的同音词,应否避免?依原表定音,或造成新的同音词。例如"卓"字
定音为zhuō,致令"卓见"与"拙见"同音。"槭树"定音qīshù,音同"漆树"等
等。
7.遵从旧读,但不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如何考虑?例如"哮喘"之"哮"xiāo,
"龋齿"之"龋"qǔ,"发酵之"酵"jiào,"从容"之"从"cōng等。
原表的这些问题牵系约200个字的审音。经广泛征求意见,或同意,或认为不必
考虑。如第一类恢复旧读,即未能通过。对第二类减并不辨义的多音,则为多数人赞同

(二)删汰。
1.土俗。例如"告送"(北京土语,同"告诉","诉"音变为"送"),"屎
壳郎"(蜣螂)"郎"定音làng,"油葫芦"(一种鸣虫)"芦"定音lǔ,等等。
2.方言。例如,"瘪三"之"瘪"定为biē,"囡囡"定音nān,由吴音"折合
"为京音,结果是南、北人都听不懂等。
3.文言。今日普通话已不说的古汉语。如"不啻"chì,"kū①kū①"
kū等。
4.旧词。今已不说。如"教习""biǎo②分""消息儿"(机件)等。
5.太冷僻的名词、术语。如"树、地pǔ③、④sōu⑤"及人、地、姓
氏的"祢、篑"等,因数量太大,似可留待以后专名审定时再议。
6.本无异读,不应列入。如"小孩儿、大姑子、队伍、报答、蝈蝈儿"等。
7.其他,如"毛毛腾腾"审定"腾腾"读阴平,其实这是叠字形容词有规律的变
调,与"亮亮堂堂、清清楚楚"等相同。"耳挖子、屈戌儿"今已不常说,不审没关系
,还应择要审定。
这类拟删的约100条。
(三)新增。
1.习惯误读。如"按捺"的"捺"nà(多误读nài)、"玫瑰"的"瑰"gui(
本由阴平变轻声,但多误读去声guì,影响到"瑰丽、瑰奇"等词)、"潜力""潜伏
"的"潜"qián(多误读上声)、"这么"的"这"zhè(多误读zhèn)、"向往"
的"向"(多误读xiǎng,由繁体字"xǐang⑥"近似"xǐang⑦"而致
)。
2.难读的字,可从易。如"装帧"的"帧"zhèng,不如改zhēn(准"侦"字例
)。"汲取"的"汲"有的字典读jī,不如读jí,偏旁"及"易记。"螫"字一般字
典音shì,义同"蜇"zhē,但不少作家喜用"螫"字代表"蜇"zhē音,如杨朔《荔
枝蜜》已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蜜蜂轻易不螫人",如照shì音念,听者会误以为"不
是人",不如审定"螫"有shì、zhē两音。
3.辨义的多音,不知而误。如"参与"的"与"yù(误读yǔ),"电荷"的"
荷"hè(误读hé),"几乎"的"几"jī(误读jǐ),"冠心病"的"冠"guān(
误读guàn)等。
4.读法有争论的。如"癫痫"的"痫"xián,不少医生读jiàn(椐说由于此病
以"间断"发作而得名,"痫"=间),但语言学家认为《广韵》以来已读"痫"字为
"户间切"xián。又如"臭味相投""狐臭",到底应是xiù,还是chòu等等。
这类拟增的约200条。(征求委员们的意见,有四分之一条目未通过)
(四)改字。
原表一部分词语用字较生僻。如"口眠wāi⑧斜""趿拉"等,可否改"wā
i⑧"为"歪",改"趿"为"踏"。又如为了适合口语,有的字要多增一音,如果
改字,即可减少这类多音。如"脖颈子","颈"增gěng音,可否改为"梗"?"雪茄
","茄"增jiā音,可否改为"加"?(多数人认为审音不必涉及字形问题。)
(五)补注。不取的异读,可加注说明。但此次修订一千余条,是否一律加上说明
?如皆增注,是否太繁琐?
(六)合并,概括。原表有注"一律念某音"的,但又列举词语多条,实无必要。
"一律"已足概括,有关词语可尽删。
第一稿编拟中,总结出这6大问题,由全体会议解决。几经研讨,对这些问题,或
从,或否,或按具体情况斟酌。根据全会意见,再拟成第二稿,暂做定型稿本,分寄全
国高校和有关语言研究及出版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再加修订。1985年,完成全编
。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定名《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表示不再是"初稿"。新表
编法,改为"以字系词"。原表"因词见字",某字有异读,予以审定,与此字有关诸
词语,按首字"音序"分散编排,有的散在多处,由附注示知"互见"其他词语,以为
联系。异读之字,下加着重点。学习应用,不太方便。新表"以字系词",几个词语如
均有此异读,集中一处,系于字下。(单字视为"词素",按"音序"排列)。198
5年12月27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发
出《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通知》中说明《初稿》需要"重新审定
","作为语音规范化的标准""亟需定稿"。"这次修订以符合普通话语音发展规律
为原则,以便利广大群众学习普通话为着眼点,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对《
初稿》原订读音的改动,力求慎重。"修订稿经三部委审核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文
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
以本表为准。"
新的《审音表》公布到今,又历10年。在普通话的推广中,语音有了可依据的标
准。不论是学校教学还是社会应用,语音的"同一性"加强了。过去几十年的所谓"标
准",一直在摇摆、混沌之中,至今才稳定下来。
但是一切工作,永远在除旧布新,永远有不足之处。发现不足,谋求完善,这个过
程就是进步。审音工作也是这样。新的《审音表》经过10年的推广应用,让人感觉出
有几点值得再研究改进。
就此表体例来说,不足之处有四:
(一)审定之音,算是明确了。但为何审定?没有交待。旧表倒还有一些词条加上
附注"不取××音",这种附注较好。审订缘由,应该有"透明度",让人知道"取"
得适当,"舍"得应该,就更容易心服口服地乐于接受,并且有助于记忆、推广应用。
(二)新表创"统读"的标准,这一做法,胜于旧表。旧表按词定音,举之不尽。
例如"危"字,审定wēi音,旧表要列举"危害、危机、危急、危亡、危险"等5条。
另外的"临危、濒危、正襟危坐、危岸、危姓"等词语,还未能涵括。如学习旧表,在
5个词已外,其他含"危"字的词语,应否按审定的wēi音读说?一般人未必敢于推断
,因表上似已表示5个词的局限。如"危姓、危坐"等词义并非危险,因词义不同,会
使人在读音上犹豫难决。原表辨义的多音颇有未能照顾周赡的。如"塞"字诸词,原表
有sāi音(举"把瓶子塞上、活塞"例),有sè音(举"塞责、塞擦音"并注明"鼻塞
、闭塞"等7个词也念sè);但未及"边塞、塞外"等义之sài音。用此表音从何推断
呢?新表"统读"之标准,可让人放心:只此一音;多音者不注"统读",也让人知道
另有普通读法。如"虾"há音下只举"虾蟆"词例,不注"统读",示人另有多人所知
的xiā音--普通音。但新表也有疏忽处。如"猹"审定chá音,注"统读",统读其
他哪些词语呢?没有了!只此一用,何言"统"字?(有的"统读"是照顾了古汉语,
如"襁"字定音qiǎng,注"统读",因除"襁褓"一词外,古籍中还有单用"襁"字
的,如《论语·子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又古有"襁抱"之词,喻年
幼,如《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邓太后以殇帝襁抱,远虑不虞。"今日若诵读这
些古书,当然也是用普通话语音,"襁负、襁抱",也都应念qiǎng,"统读"之义在
此)
(三)新表增审之字有误。例如"黄"字审定huáng音,实无任何异读。只因旧表
有"黄骠马、黄色、黄熟"三条,遂误增"黄"字。此三条旧表审音是在"骠""色"
"熟"三字,着重点也在这三字下。新表误以为审"黄"字了,可谓"无的放矢"。类
此误增的,还有几个字。但也还有遗漏的,应审而未审的不少。这又是一个不足。
(四)"文、语"分读两音,为新表之又一创例,解决了两存的问题。例如"荨"
,qián音属"文",用于"荨麻"(植物之名);xún音属"语"--即"白读",用
于"荨麻疹",是口头常说之病。又如"血"字的文读xuè,语读xiě,等等,均较旧
表明确。但也有些字却只定为"语读",未照顾到"文读"。如"吓"只定xià音,举
"杀鸡吓猴"一语为例,自然可类推到"吓唬、吓一跳、惊吓(受惊之病)"等词语;
而"文读"却未标明,缺少举例。如"威吓、恫吓、恐吓、吓杀"等等,一般人未必敢
自取"文读"hè音。
我因为参与了两度审音工作,比较熟悉前后两表。摘举纰漏,算是一次不全面的检
查吧!其实,40年来,两度审音,并不能代表普通话语音规范工作的完成。此事任重
道远,还需不断地做下去。新的语音问题,仍会在普通话的推广、教学、应用中随时产
生。我个人以为最好每隔一段时间(比方说每隔十年),即进行一次清理,使"有声"
的活语言、新词语,在孳乳中循一定规范发展(平时可设专人,负责搜集、记录新的问
题,整理备用)。这样,才更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真正成为"全国通用"的中
华民族共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