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地的特性

一、       土地的资源特性

资源是土地的最主要性质和过程,即能用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和改善自身的环境条件。作为“真正资源”的土地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人类不可能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成分,而同时能使周围的环境保持完全不变。

(二)生产性

  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这是土地的本质特征之一。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

(三)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目前世界人口正在急剧增加,各种土地利用对有限的土地面积竞争异常激烈,对土地资源产生极大压力。

(四)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

    (2)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

(3)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一般来讲,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上也是固定的。

(五)时间变化性

  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例如土地随时间而产生的季节性变化,即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化,河水的季节性泛滥等。

(六)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生长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它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

(七)多用途性

  它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

二、       土地的资产特性

(一)供给的稀缺性

  所谓地产供给的稀缺性,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

(二)位置的固定性

  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决定了地产是不动产,它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这也是与机器、设备等企业财产所不同的特征之一。

(三)个体的异质性

  由于形成地产的区位、地理、土壤、地质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地产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

(四)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

  土地由于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资、土地用途的改变和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土地不仅不会折旧,反而还可以反复使用和永续利用,并随着人类劳动的连续投入而不断发挥它的性能。

(五)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

  土地具有下述特殊性:

(1)土地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

(2)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另一方面是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

(六)流通的特殊性

  土地资产可以像其它商品一样进行流通,但在市场上流通的不是土地资产商品的实体本身,而是土地资产产权的代表物——证书。土地资产的最重要内容不是它的实体,而是占有和利用它的权利或是产权关系。

三、       土地的生态特性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地是决定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能量输入与输出、物质交换转移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储存器、和能量调节者。从生态学角度看,土地具有以下重要功能:

(一)支撑功能 对生物体来说,土地的最显而易见的功能之一,就是支撑。

(二)养育功能 土地的本质属性是有生产能力,它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植物和动物产品。

(三)净化功能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可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四、土地的工程特性

土地的工程特性主要由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其优劣直接决定作为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及限制性。同时,土地工程特性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投资费用。

五、广泛的社会性

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以及各部门内部,都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管理。社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的诸方面,如政治、经济等等。

六、土地的权属特性

土地权属主要指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权,简称地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土地使用权指的是按法律规定,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