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阶段、近代阶段与现代阶段。

1.古代阶段

土地资源研究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古埃及王国时期,就开始了以收税为目的的地籍整理,每年进行两次。古罗马在公元前6世纪进行了地籍整理,专门登记地块的面积、耕作方式等。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托勒密王朝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土地登记。在希腊和罗马时期,举行了以财政为目的的土地调查。在中世纪时代,地籍管理体系趋于科学、系统,从以土形、土味定质发展到以土地的地形、坡向、土壤的紧实度等级。1086年英格兰编制了土地调查手册,至少是对各种各类土地进行了详细登记。到19世纪,随着土壤学、农业经济学等的发展,才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20世纪初,一些以合理利用土地发展农业为目的的土地评价开始出现,但此时土地评价主要是用于赋税目的。

2.近代阶段

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于生产发展,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进行生产配置。1936年美国土壤保持局开始研究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潜力分类,1938年在土壤学基础上提出《土地生产潜力评级》的8级制系统。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国家提出了比较成熟的土地评价体系;1961年美国农业部颁布的土地潜力分类(Klingebiel and Montegomery, 1961),加拿大土地清查中的土地潜力分类,菲律宾、葡萄牙等国也先后开展了土地评价研究工作。前苏联农业部在进行大规模的土地资源研究的基础上,于1976年正式颁布了应用于地籍工作的全苏土地评价方法。

3.现代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土地与人口、土地与发展、土地与环境、土地与粮食的矛盾日益加剧,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土地问题,并要求土地科学为解决上述种种矛盾做出贡献,这种社会需求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70年代系统论的建立扩大了人们认识土地的视野,为土地资源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遥感、信息处理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

70年代,土地评价工作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许多国家发展了自己的土地评价体系,采用了不同分类和评价体系,这种情况造成了情报交流的困难。为了建立一个大家公认的土地评价系统,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2年10月在荷兰的瓦格宁根召开了国际专家会议,出版了会议讨论纪要和建议(Brinkman and Smyth,1973)。

随着土地资源研究的深入,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已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瞩目。FAO通过农业生态区划,设计出不同农业投入水平下可养活人口的估算方法。FAO和人口活动基金会(UIVFPA)于1977年在全球117个国家开展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指出到2000年,粮食危急国家的数目将增加到64个(FAO,1982)。

80年代以来,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向着综合化、精确化、模型化的方向发展。FAO又组织了农业生态区划的研究,从气候和土壤的生产潜力分析入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并在非洲、东南亚和西亚实施应用(FAO,1978—1980)。

近来年,世界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区域发展(PRED)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土地资源研究的中心任务也转移到研究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相互作用机制上。

综上所述,70年代以来国际上土地资源研究开始转向土地资源系统分析理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土地资源协调发展理论等方面,并着重研究土地资源的发展变化及其条件,研究人类活动和土地质量条件间的相互作用,协调人地矛盾,为解决PRED问题服务。土地评价明确提出了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的目的,由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转向特殊目的的土地评价,评价结果不仅揭示了土地的生产潜力,更主要的是针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来进行经济分析和效果比较,反映了土地最佳利用方式、适宜程度及改良利用的可能性。随着土地资源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土地资源研究向着综合化、精确化、模型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土地资源学中的应用,扩大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土地利用与土地保护并重,国际间的密切合作研究全球性问题。

二、我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长期封建制度的限制,在古代只是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朴素认识,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总结。

我国解放后的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这个时期的特点是:(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2)用群众民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订常年产量作为农业税的依据。(3)等级划分、常年产量的评定以及在地区间的平衡都缺乏一套科学的规定。

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1)与生产建设密切结合,针对性强。(2) 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 (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缺乏工作和了解。(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和系统化。(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基础上,基本上属于土壤地理学的范畴。

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1)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研究。(2)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的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制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土地室还写出《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范》,作为全国各地开展土地评价工作的指南。

第四个时期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中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和提高时期。

这个时期的土地资源研究的特点是:(1)内容更加广泛综合。(2)系统工程在土地资源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计算机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开始在制图中应用。(4)土地资源研究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的研究。

 

三、土地资源学的研究趋势

    根据土地资源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今后土地资源学研究将主要在以下领域开展:

土地资源形成的系统理论研究;

土地资源演化的过程理论及调控研究;

我国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系统分类研究;

我国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潜力评价体系研究;

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研究;

区域土地资源时空变化规律及监测方法研究;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区域土地资源保护模式研究;

土地利用系统可持续性研究;

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机理及调控研究;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土地复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土地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长远规划与区域协调开发研究;

现代数理方法在土地资源学中的应用研究;

3S技术在土地资源学中的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效率与制度研究;

土地、人口、经济、生态协调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