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
土地整理的基本内涵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二)国内外土地整理的产生与经验
“土地整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 1886年巴伐利亚王国的法律中,根据这项法律设立了土地整理专门机构和规定了实施程序。
1.德国的土地整理主要内容是针对农地分散、零碎,实施集中化,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2.俄罗斯的土地整理是指用以组织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一整套的国家措施,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土地关系,组织土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3.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土地整理最早的国家。从公元前1066年的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直到目前我国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开发整理就从未间断过。建国初期,将地主的田分给贫下中农;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人民公社化,为实现“一大二公”的思想,土地整理则通过“一平二调”;20世纪70年代,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进行土地调整;20世纪80年代,土地整理以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兴办乡镇企业为主线;20世纪90年代,土地整理开始转到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方向进行了土地调整。
(三)我国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
1.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 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
5. 土地整理是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过程
(一)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
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2.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
3.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4.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
5.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二)土地整理的内容
1.农地整理
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土地整理的主要方面。它的特点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及乡镇企业实行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及生态环境。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3)农用地改造;(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建设用地的整理
土地整理主要是立足于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并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的需要,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高城市载体功能。
土地整理的一般规划程序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
(一)基础资料的调查和分析
调查应摸清并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详细资料。①可整理的农田(坡度≤60)数量、分布及其整理方向;②污染的工矿企业、效益不高或长期亏损的企业、占用耕地兴建且呈零星分布的小工矿企业以及工矿废弃地和废砖窑等的数量及其分布;③“空心村”、村镇内部的空闲地和空宅以及零散小村落的数量及其分布等。
(二)确定土地整理单元
对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土地整理的潜力并确定区域土地整理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然后初选适合开展整理的土地单元及其主攻方向。
(三)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根据区域土地单元的具体实际,采用以下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
1.农村土地利用的“三个集中”模式
2.农地整理模式
3.村庄整理模式
(四)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
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将规划方案报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批,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经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后才能准许其实施。
(五)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首先,必须制定相应的土地整理的法律、法规,从土地整理的内容、目标、程序、规划设计、资金来源和处罚办法各方面加以明确规定。其次,应对现有耕地、村庄用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整理,制定一套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最后,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筹集土地整理资金。
(六)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检查验收的标准主要有:①通过土地整理,是否提高了人们珍惜、保护土地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识;②是否改善了土地环境的质量,尤其是检查是否控制城镇规模并增加耕地的有效面积,提高了耕地的质量;③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④是否有利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居住和生态环境;⑤是否有利于保护区域特色,发挥区域资源优势;③是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准确把握我国土地整理的类型与潜力
2、深入认识土地整理的社会一经济影响尤其是环境影响
3、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整理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