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林地资源

林地是指直接或间接用于林业事业的土地,是活的树木的载体,是森林成长的基础。

一、中国林地资源概述

(一)类型

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技术规程》规定,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林地又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二)中国林地资源的数量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截至19961031日全国林地总面积为227609.7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9%。在土地利用一级分类中林地的比重仅次于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居第三位。

(三)中国林地资源分布

西南、中南和东北区,3个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5%,但林地面积却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64.6%。华东、华北和西北3个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5%,林地面积却只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35.4%(表12-2)。

12-2  全国林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千hm2

行政辖区

总面积

占全国%

有林地

灌木林

疏林地

未成林

造林地

迹地

苗圃

全国

227608.7

100

160445.2

40222.9

121576.5

13116.6

1090.8

156.7

华北区

28208.1

12.4

19703.5

5365.6

1463.8

1564.0

66.1

45.1

东北区

37545.3

16.5

32057.1

2750.5

843.6

1458.9

399.4

35.8

华东区

29180.4

12.8

22844.1

1492.4

1970.5

2723.4

123.3

26.7

中南区

45492.2

20.0

32760.5

5070.3

2792.4

4612.4

236.4

20.2

西南区

64019.6

28.1

40881.4

17463.7

3436.4

2115.9

111.5

10.7

西北区

23163.1

10.2

12198.6

8080.4

2069.8

642.0

154.1

18.2

资料来源: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19961031日汇总数据,未含香港、澳门、台湾

二、中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林地质量较高,但利用程度低

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5%27%8%,说明中国林地总体质量中等偏上。全国尚有近30%的现有林地面积有待进一步开发,东北区开发利用率达85.4% ,而土地辽阔的西北区林地开发利用率仅为52.7%

(二)森林覆盖率不高,区域分布不均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计算为16.7%,按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计算为13.92%,按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为13.4%。表明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明显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各省(市、区)的覆盖率差异更加悬殊,低与高的比值竟达153

(三)林地生产力水平低,但发展潜力大

据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林地平均蓄积量为44.8 m3/hm2;林分的平均蓄积量为89 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112.5 m3/hm279%

从生长率分布来看,东北林区,是中国的主要林区;西南林区,气候温和,也是中国的主要林区;南方集体林区,是全国林木生产力的高值区;北方少林地区,包括西北、华北与东北西部地区,林地生产力不高。但从立地条件来说,不论哪一区域都适合发展林业,因而都具有提高林地生产力的较大潜力。

(四)林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低下

中国林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林地仅0.19 hm2;人均有林地只有0.13 hm2,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

(五)可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于枯竭,资源状况急剧恶化

近年来,用材林成过熟林的蓄积资源平均每年出现1.7×108m3的赤字。它大大超过了用材林成过熟林的生长量。一方面中国森林资源的消耗已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六)森林防护效能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林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中国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导致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首先,森林采伐后未能及时造林,地面裸露,以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其次,森林植被减少,自然灾害频率增加。

三、中国林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一)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二)科学管理,集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力

(三)积极搞好用材林基地和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

(四)加强森林法制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