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国园地总面积为10023.8千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其中:果园面积6654.5千hm2,占园地总面积的66.4%;桑园面积709.3千hm2,占7.1%;茶园面积为1255.2千hm2,占园地总面积的12.5%;橡胶园面积753.4千hm2,占7.5%;其他园地面积651.4千hm2,占6.5%。
受自然条件、栽培历史、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园地资源分布范围很广,但区域间很不均衡。在全国园地总面积中,有31.0%分布在华东区,29% 分布在中南区,14.4%分布在西南区,而华北、西北、东北3个区都不超过10%。华东区的园地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3.9%,为全国之冠。
表12-3 全国园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千hm2
行政辖区 |
园 地 总面积 |
占全国% |
果园 |
桑园 |
茶园 |
橡胶园 |
其他园地 |
全国 |
10023.8 |
100.0 |
6654.5 |
709.3 |
1255.2 |
753.4 |
651.4 |
华北区 |
961.4 |
9.6 |
914.5 |
16.9 |
0.0 |
0.0 |
30.0 |
东北区 |
762.0 |
7.6 |
679.1 |
0.5 |
0.0 |
0.0 |
82.4 |
华东区 |
3112.5 |
31.0 |
2049.4 |
422.4 |
548.5 |
4.4 |
87.8 |
中南区 |
2900.1 |
29.0 |
1678.1 |
49.2 |
356.2 |
565.3 |
251.3 |
西南区 |
1445.8 |
14.4 |
584.2 |
192.9 |
332.0 |
183.7 |
153.0 |
西北区 |
842.0 |
8.4 |
749.2 |
27.4 |
18.5 |
0.0 |
46.8 |
资源来源:全国土地资源调查1996年10月31日汇总数据。
(一)园地的分布受生态环境条件严格限制
园地的分布于生产受生态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地形、地貌等条件的严格限制。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从而形成了各种园地植物生长发育的生态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二)园地的发展规模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园地的保证。园地的规模与发展也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相继制订了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了资源、生产力要素向园地方面流动,园地面积有了迅速扩展。
(三)比较优势是园地持续利用与发展的基础
比较优势,包括自然生态、经济、技术方面,都对园地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初,陕西省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认识到其渭北旱源及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发展苹果生产的比较优势,苹果园布局的西移,比较优势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中西部交通运输、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也起了积极作用。
(一)盲目开发,占用耕地面积过大
主要表现在发展园地过程中,占用耕地过多,影响粮食生产。园地的高速扩展,占用耕地,以果挤粮,使粮食生产能力受到削弱,粮食总产增长速度减缓。
(二)部分园地质量差,土壤肥力下降
据农业后备资源调查统计,全国园地中有2181千hm2低产园地,占园地总面积的21.75%。这些园地立地条件差,多属丘陵山地,在建园过程中未能按照高标准的要求进行水土保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发利用中破坏了原有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肥力下降。
(三)集约化水平低,经营粗放
据1978年至1995年期间的全国果品总产、面积、单产统计资料分析:各类水果总面积的年平均递增率为8.3%,而单产的年平均递增率仅1.6%;其中香蕉园面积年平均递增率为24.4%%,而单产的年平均递增率为-0.6%。这充分说明,这17年间水果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或完全靠面积的扩大来实现。有些粗放经营、果品质量差的地方,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已开始出现产品滞销,甚至滥市、亏本以及毁果改种的现象。
(一)园地开发利用的战略布署
根据农业部2010年规划,果树生产发展必须坚持“上山下滩,不与粮棉争地”的方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稳定发展。
(二)制订园地建设综合规划,对园地发展规模与布局加强指导
在园地植物生长适宜区,要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园地的发展规模,使耕地与园地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果园的开发要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资金、劳力、技术等条件不具备的区域,不应急于扩大园地开发规模,以免造成危害生态环境的后果。
(三)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园地生产力
园地的开发利用应以深度开发为主,坚持开发与治理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方针,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