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型
草地是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草地中包括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3个二级土地利用类型。
全国草地资源调查采用植物与生境多因素草地类型分类法,将全国草地划分为17个草地类,即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荒漠类、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低地草甸类、温性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沼泽类。
(二)数量与质量
1.草地的面积
全国牧草地总面积为266064.8千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8%,在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是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
2.产草量
南方和东部的次生草地水热条件好,牧草生长期长达7~9个月以上。牧草再生性强,草地覆盖度在75%以上,草层高度超过50cm,产草量高。
北方温带草地的产草量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草甸草原区牧草生长期170~220天,产草量由东部松嫩草原的1600~2200 kg/hm2往西降至1200 kg/hm2。中部为温性草原区,以中型丛生禾草为主,产草量从东部和东南部的1200~1600 kg/hm2向西降至600~800 kg/hm2。西部温性荒漠草原区产草量由东部600 kg/hm2向西降至300 kg/hm2。温带荒漠区草地产草量为200~500 kg/hm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牧草生长期短,产草量亦由东向西逐步降低。
3.草地载畜量
按全国首次统一规程调查计算,全国草地全年理论载畜量总计为44895万绵羊单位。其中四川省以5435万绵羊单位居首位,其后依次为内蒙古、新疆、云南、青海和西藏;
(三)分布
从大区来看,草地以西北区、西南区)和华北区为最多,3个大区的草地之和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98.2%。东北、中南和华北3个大区草地面积较少。草地在各省(市、区)中,以内蒙古为最多,其次是西藏、新疆、青海、四川)和甘肃。(表12-4)
表12-4 全国草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千hm2
行政辖区 |
总面积 |
占全国% |
天然草地 |
改良草地 |
人工草地 |
全国 |
266064.8 |
100.0 |
262739.9 |
2261.3 |
1064.2 |
华北区 |
69646.1 |
26.2 |
67444.5 |
1797.4 |
404.2 |
东北区 |
3821.1 |
1.4 |
3710.6 |
45.5 |
65.0 |
华东区 |
117.1 |
0 |
106.8 |
3.8 |
6.5 |
中南区 |
1030.5 |
0.4 |
1002.0 |
7.3 |
21.2 |
西南区 |
80943.8 |
30.4 |
80852.5 |
47.0 |
44.3 |
西北区 |
110506.2 |
41.6 |
109622.9 |
360.3 |
523.0 |
(一) 草地的分布利用及草地生产力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一是季节利用不平衡。这种牧草供求季节性不平衡 ,必然会导致冷季超栽,造成家畜“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二是草畜分布区域不平衡。今后中国要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这一问题,北方牧区解决冷季草供求矛盾,南方解决充分利用饲草料资源化问题。
(二)草地类型众多,植物资源丰富
中国的草地类型和牧草品种之多均居世界首位。据《中国1︰100万草地资源图》,中国草地分为16类,21个亚类,主要包括草甸草原类、草原类、荒漠草原类、高寒草原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等。
(三)草地利用率不高
草地利用率不高具体表现为天然草地多,人工草地比例小;放牧场多,割草场面积小;可利用草地比例低,难利用草地比例高。
(四)草地生产力低下
中国天然草地的自然条件差如降水少、气温偏低等,使得草地综合质量差,生产力低。此外,草地生产力低下也表现在畜牧业生产水平上。
(一)草地面积减少
中国草地面积正以每年650~700千hm2的速度净减少。主要原因三个方面:一是大量的草地被开垦为耕地。二是环境恶化导致草地面积被侵蚀。三是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使中国东部和南方的次生草地面积减少。
(二) 草地质量不断下降,退化严重
主要有如下4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草地植被退化,生产力下降;二是草地出现沙化,土壤能力减退;三是草地水土流失不断发展,部分草场呈现盐碱化现象;四是草地盐渍化。
(三)草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由于超载过牧,滥垦滥控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成草地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剧了草原的破坏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物物种减少,鼠、虫危害严重,使草原上许多珍稀动物大量减少或绝迹;二是气候干燥,灾害性天气增多,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降雨减少,气候干旱灾害性天气多;
(四)法制管理不力,滥垦过牧现象严重
中国草地利用管理法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区域无偿无限期使用、草场更新与建设由国家负责的制度,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现象。首先,草地使用权未固定到户,使以草定畜这一科学利用草地的制度很难实行;第二,由于草地未承包到户,实际上是无人管护的局面,使破坏草地的事件屡屡发生;第三,牧户没有长期经营承包权,缺少责任感,投资建设草地的积极性不高。
(五)草地建设投入不足
草业在国民经济中属环保型、社会公益型产业,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而自身的经济效益低,在国家投资产品价格、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软弱不利的地位,导致草地建设始终处于“重利用,轻建设”的局面,导致草地向沙化、盐碱化等退化方向发展。
(一)加强对大面积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建设
天然草地是中国草地资源的主体,天然草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季节不平衡和超载。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实质还是要协调草畜关系,缓解草畜矛盾。
(二)积极建设人工草地
人工草地可以提高牧草产量,改进牧草品质,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建设人工草地对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积极实施科技兴草战略
要加强草地科学研究,实施科技兴草,促进草业现代化。建立科技培训与推广体系,加快建立改良牧草,人工草地建设,草地灾害防治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力度,促进草地利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四)加强草原法制管理
目前,中国现行有效的草原保护法律、法规有两个,一个是198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另一个是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草原防火条例》。要加强《草原法》的宣传与贯彻,颁布草原管理实施细则,加强草原法执行机构和队伍建设,把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