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分区必须客观地体现土地利用现状、适宜性和利用方向与潜力。根据土地这一自然历史综合体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环境条件,区位、市场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从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及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出发,在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类型分析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进行群体分区。
根据这一目的,确定土地资源分区的基本原则如下:
1、地域分异原则。
2、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原则。
3、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
4、地域完整性原则。
5、多级续分原则。
(一) 分级区划: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利用大类优势及土地利用的基本方向与发展趋势等;
二级区—土地利用亚区:在同一土地利用区内,依据土地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续分亚区,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指标和土地产出与人地关系指标,如土地利用率、垦殖指数;粮食播面单产、人均耕地等,反映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特点普遍性下的特殊性。
2、分区命名:应尽量简化、以利应用的原则,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中的一、二级分区分别以土地利用区和土地利用亚区命名。
土地利用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十主要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三段命名法来命名:主要利用类型一般是指区内用地>10%,排名处于区内前几位、面积较大的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及耕地和林地内的二级主要用地类型,并不一定反映区域主导产业类型;相应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农(种植业)、林、牧、渔业和城乡建设(非农用地)。
土地利用亚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十主导利用类型——开发利用方向三段命名法来命名:所谓主导利用类型则强调土地利用类型的重要性、区内地位与区际意义,一般能反映区域土地主导利用方向和发展前景,主要用二级土地利用类型来代表;开发利用方向则续分为:①农业:农业(水旱并重)、水田农业、旱作农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②林业:林业、用材林、防护林、林果业(园地)。③牧业:牧业、放牧业。④渔业。⑤城乡建设、工矿业等。
根据中国土地资源分区的原则、依据,中国土地资源分区系统由12个土地利用区和66个土地利用亚区组成(见图《中国土地资源分区图》)。各等级单位命名如下:
Ⅰ.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
Ⅰ1.大小兴安岭有林地与旱地——用材林地亚区
Ⅰ2.三江平原旱地、有林地与荒草地——旱作农业和用材林地亚区
Ⅰ3.松嫩平原旱地、天然草地与有林地——旱作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Ⅰ4.长白山地有林地与旱地——用材林地亚区
Ⅰ5.辽中南旱地、有林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果渔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业和建设用地区
Ⅱl.冀北辽西山地有林地、旱地与荒草地——防护林地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Ⅱ2.京津唐平原水浇地、旱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3.黄海低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灌溉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4.太行山前平原水浇地、居民工矿地与荒草地——灌溉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5.山东半岛旱地、水浇地、水域、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渔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6.鲁中丘陵旱地、水浇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7.豫鲁黄泛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灌溉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Ⅱ8.淮北低平原旱地、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Ⅲ.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牧林业用地区
Ⅲ1.晋东豫西山地有林地、旱地与荒草地—林业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Ⅲ2.汾渭谷地早地、水浇地、有林地与荒草地——旱作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Ⅲ3.晋陕甘宁黄土丘陵旱地、天然草地与有林地——农林牧业用地亚区
Ⅲ4.长城沿线黄土丘陵沙地天然草地、旱地与灌木林地——牧农林业用地亚区
Ⅲ5.陇中青东丘陵天然草地与旱地——放牧业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Ⅳ.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区
Ⅳl.皖苏中部丘陵平原水田、旱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Ⅳ2.南阳盆地一大别山区旱地、水田与有林地——农林用地亚区
Ⅳ3.长江三角洲灌溉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IV4.江汉平原灌溉水田、旱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亚区
Ⅳ5.洞庭湖平原灌溉水田、有林地与水域——水田农业和林渔用地亚区
IV6.鄱阳湖平原有林地、灌溉水田与水域——水田农业和林渔用地亚区
IV7.皖中沿江平原灌溉水田、水域与有林地——水田农业和林渔用地亚区
Ⅴ.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区
Ⅴl.秦巴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天然草地——林农牧业用地亚区
V2.鄂西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用材林地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V3.四川盆地旱地、灌溉水田与有林地——水田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Ⅵ.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
Ⅵl.皖浙赣交界区有林地、水田与园地—林农果业用地亚区
Ⅵ2.赣中红壤丘陵有林地与灌溉水田——用材林地和水田农业用地亚区
Ⅵ3.湘中丘陵盆地有林地与灌溉水田——农林用地亚区
Ⅵ4.浙闽山地有林地、未成林地与水田——用材林地亚区
Ⅵ5.湘赣粤交界区有林地、未成林地与水田——用材林地和工矿用地亚区
Ⅵ6.桂东北山地有林地、水田、旱地与荒草地——林农用地亚区
Ⅶ.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区
Ⅶl.黔东湘西山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林农用地亚区
Ⅶ2.黔西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亚区
Ⅶ3.攀西六盘水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天然草地——农林牧业和工矿用地亚区
Ⅶ4.桂西北山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耕地与荒草地——林农用地亚区
Ⅶ5.滇东北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荒草地——林业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Ⅶ6.滇南山原有林地、灌木林地、旱地与荒草地——林果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Ⅷ.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
Ⅷl.浙闽沿海有林地、灌溉水田、水域与园地——农林果渔业用地亚区
Ⅷ2.珠江韩江三角洲有林地、灌溉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果渔和建设用地区
Ⅷ3.北部湾有林地、灌溉水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和工矿用地亚区
Ⅷ4.海南岛有林地、耕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果业和建设用地亚区
Ⅸ.内蒙古高原牧草地与早地——牧业用地区
Ⅸl.蒙北高原天然草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Ⅸ2.蒙东南丘陵平原天然草地、旱地与有林地——牧业和旱作农业用地亚区
Ⅸ3.鄂尔多斯高原天然草地与沙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Ⅸ4.河套平原天然草地、水浇地与旱地——灌溉农业和牧业用地亚区
Ⅹ.西北干旱区牧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区
X1.阿拉善高原天然草地与裸岩、石砾地、沙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X2.河西走廊裸岩、石砾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放牧业和绿洲农业亚区
X3.吐哈盆地裸岩、石砾地、沙地与天然草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X4.阿塔地区天然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灌溉农业亚区
X5.天山北坡天然草地、裸岩、石砾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亚区
X6.伊博谷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放牧业和灌溉农业亚区
X7.天山南坡沙地、裸岩、石砾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放牧业与绿洲农业亚区
X8.昆仑山北麓裸岩、石砾地、沙地与天然草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X9.喀什三角洲裸岩、石砾地、沙地、荒草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放牧业和绿洲农业亚区
Ⅺ.青藏高原牧草地——牧业用地区
Ⅺ1.青东甘南高原天然草地、林地与未利用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Ⅺ2.柴达木盆地裸岩、石砾地、沙地、天然草地与水浇地——牧农和工矿用地亚区
Ⅺ3.青南高原天然草地、有林地与裸岩、石砾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Ⅺ4.藏北高原天然草地与荒草地、裸岩、石砾地——放牧业用地亚区
Ⅺ5.藏南谷地天然草地、水浇地与裸岩、石砾地——放牧业和灌溉农业用地亚区
Ⅻ.藏东南一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
Ⅻ1.川西高原天然草地、有林地与灌木林地——牧业和林业用地亚区
Ⅻ2.三江流域天然草地、有林地、灌木林地与裸岩、石砾地——放牧业和防护林用地亚区
Ⅻ3.雅江下游有林地、天然草地与裸岩、石砾地——用材林地和牧业用地亚区
Ⅻ4.滇西北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耕地与荒草地——用材林地和农业用地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