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

.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简称东北区)

本区行政上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市外)三省及内蒙古德兴安盟与呼伦贝尔盟东北部,共210多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95.21km2,占全国的9.98%。农垦历史较晚,人均耕地较多,具备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和多种经营的自然资源环境,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1、气候资源

本区地跨北纬3853°,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010.2℃,无霜期北部60120天,南部140200天。全年日照百分率在5865%之间。≥10℃积温不到3000℃。年降水量500700mm,年降水变率不大,约为20%;夏季降水占全年的5090%,水热同季。

2、地形与土壤

东北区的山地有西侧的大兴安岭,东侧的长白山地,北部北西走向的小兴安岭,这三列山地围成半圆状的马蹄铁形,在其内侧环抱着肥沃的东北平原。

地带性土壤有大兴安岭北段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温带的暗棕壤,辽东半岛的棕壤等。隐域性土壤有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上的白浆土等。

3、河流与水资源

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图门江、辽河,以及许多大小河川形成了一个稠密的水路网,水资源丰富,为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目前水资源开发不充分,而且时有洪涝灾害发生。

4、植被与种植制度

大兴安岭北段森林植被主要是针叶林,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蒙古栎、山杨、朝鲜柳等。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和长白山等林区,针叶树主要为红松、鱼鳞云衫、臭冷衫、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衫等;阔叶树种在北部较少,向东南逐渐增多,常见的有蒙古栎、岳桦、山杨、大青杨、水曲柳等。

本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高粱,是我国商品玉米、大豆的主产区,水稻近年发展很快,比重已占10%以上。

5、东北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的特征土地资源以山地有林地、平原旱地为主,土地利用率高达916%,人均已利用土地086h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已利用土地中,农业用地占903%,耕地、林地与牧草地之比是29638,是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的农林用地结构特征。本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素有“北大仓”之称。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采育失调,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偏低。应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地抚育更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强水利建设,增加水浇地面积;对已开发沼泽和草甸等低湿地应建设排水体系,防止洪涝灾害;在东北山地和岗地丘陵区,对于其坡耕地要种植水土保持林带,采取等高耕作、横坡垄作等耕作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三江平原要加强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防止土壤风蚀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肥料投入水平,防止土壤肥力下降;改造白浆土等低产土壤。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适度开发宜农荒地,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其生物多样性。

.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业和建设用地区(简称华北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部中原地带,周边山地丘陵都在海拔1500m以下。行政上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大部(除坝上部分县)、山东全部、河南、安徽与江苏三省淮北地区,以及辽宁和内蒙古少部分,共426个市、县(区、旗)。土地总面积53.06km2,占全国的5.56%。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沃野千里,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人口稠密,平原上村落密布,是土地开发综合程度和综合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1、气候资源

全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15℃。≥10℃积温为40004500℃,无霜期为175220天。光照充足,年日照为28002100 h。春季日照条件好,气温回升快,相对湿度低,麦类作物光合效率高,病害少。78月光、热、水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特别有利于喜温作物玉米的生长。年降水量500900mm。华北平原属半湿润区,山东丘陵和淮北平原属湿润区。海河平原是一个相对少雨区,年雨量600mm以下。。

2、地形与土壤

在山麓洪冲积平原,土壤以褐土类型为主;开阔平原地区,土壤以潮土类型以主;滨海低平平原,土壤以滨海盐土为主。

3、河流与水资源

本区自北而南的主要水系有海河、黄河、淮河。海河水系源自太行山和燕山山地,流入渤海。黄河在河南孟津出太行山后,经华北大平原入渤海。淮河源自大别山,流入黄海。目前地表水资源基本上都已开发,地下水也在超量开采,水资源紧缺,尤以华北平原最甚。

4、植被与种植制度

本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已不多见。山东丘陵和太行山东麓的乔木主要是栎类、油松、侧柏、桦木、山杨、槭等,灌丛有荆条、酸枣等。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为薯类、高粱、谷子、大豆等。

5、华北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的特征耕地是土地利用的主体,园地居重要地位,林牧用地面积较小。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1949%,以水浇地和旱地并重,垦殖率高达491%。园地占全国园地面积1968%,以果园为主。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流失快,水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应合理安排各业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节约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加灌溉面积;改良盐渍土、风沙土、砂姜黑土和白浆土等低产土壤,采取平衡施肥法,满足高产稳产田的综合肥力要求。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特别注意防治大气水体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加快京津周围及本区的防护林建设,防止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牧林业用地区(简称黄土高原区)

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和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山西全部、河北、河南、内蒙的一部分县,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中南部及青海东部,共计260多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0.0km2,占全国的5.26%。是以旱杂粮生产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不高不稳,亟待综合治理的地区。

1、气候资源

黄土高原区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步,是全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614℃,大部分地区的≥10℃积温30004300℃,无霜期130220天。年降水量大部分约400600mm,陕北宁夏东部沙地少部分地区低于250mm。由于季风影响,降水具有年际和季节分布不均、变率大的特点;春旱严重,夏雨集中。气温日较差大;水热组配协调。不利因素表现在干旱、霜冻和冰雹、暴雨。

2、地形与土壤

区内有许多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原,如山西、陕西中部的汾、渭谷地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是良好的农耕区。除去少数突起的石质山岭和上述这些地势较低的凹陷盆地外,将近70%的土地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颗粒很细,土质松软,在缺乏植被的情况下,遇水极易受侵蚀,加以本区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塬、粱、峁和沟壑交错的地形。较平坦塬、粱、峁顶部和较大沟谷底部的川坪地,是良好的耕地,但地块狭小而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区内主要土壤为黄绵土,以及褐土、黑垆土、栗钙土、风沙土、灌淤土、石质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等。本区农业历史悠久,人力活动对土壤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均显得十分深刻;一方面人工培育了肥沃农业土壤-楼土和灌淤土;另一方面由于利用不合理,土壤侵蚀严重,黄土出露,形成大面积黄绵土;甚至黄土覆盖层完全被侵蚀掉,基岩出露形成石质土。

3、河流与水资源

本区降水在地区上的差别很大,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部递减。黄土高原区主要属于黄河水系,其主要支流有无定河、渭河、汾河、洛河,东部太行山部分地区属海河水系的滹沱河、桑干河、浊漳河等。本区水资源具有我国北方河流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的特点,还兼有水少、多沙、连续枯水段长等突出特征,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4、植被与种植制度

主要树种为栎类、油松、侧柏、白桦、山杨、椿等;灌木有锦鸡儿、酸枣等。长城以南、南盘山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以复种,山西、陕西的汾渭谷地是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种植较普遍的粮食作物有有小麦、玉米、薯类、谷子、高粱、糜子、稻谷和大豆。

5、黄土高原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的特征全区农林牧用地占土地总面积748%,农林牧用地之比423028,反映了以农用地为主,农林牧均衡用地结构特征。农业用地以粮食生产为主,占825%。耕地中以坡耕地为主,占耕地总面积60%~80%,其中旱耕地占72%。本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迅速发展;开采矿产资源损毁土地严重;水资源较缺乏,对农业土地利用十分不利;交通条件较差,土地开发难度大。应大力加强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持续利用的关键,应以流域为单元,上下游统一考虑,治坡与治沟相结合。要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如实行农(果)林复合农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川区要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发展灌溉,建成高产稳产园田。黄土塬区抓好固沟保塬,防止沟头进一步扩展;在黄土丘陵区,主攻三保田,即梯田和坝淤地建设。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区(简称长江中下游区)

本区位于淮河以南,武当山以东,洞庭湖、鄱阳湖盆地以北。地处我国南、北方交接融合地带,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豫、皖、苏、沪、浙、赣、湘、鄂8省(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共243个市、县。土地总面积39.92km2,占全国的4.2%。长江中下游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

1、气候资源

本区地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冬季轻寒,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全年湿润。年平均气温1418℃,全年无霜期210280天,日平均气温≥10℃积温达45006000℃,可保证一年二熟,如茬口安排得当也可发展稻稻麦、稻稻油、稻稻绿连作三熟。本区降水量在8501600mm之间,是我国多雨区之一。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一般比较均匀。

2、地形与土壤

全区绝大部分地区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平原、岗台地和低丘地形,土地结构以平地为主,水域面积占有较大比重。本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和黄褐土,南部地带性土壤是红壤。由于淋溶作用较强,很多可溶性盐类大量被淋洗,土壤具有粘化特征,也有一定程度的红壤化特征,呈微酸性反应。

3、河流与水资源

本区河网稠密,湖泊众多。东临东海和黄海,水量宏富的长江贯穿全境汇入东海。江河、湖、海连成一体,为本区提供了丰富的水利和水能资源,为水运、水力、灌溉、水产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江沿岸也分布着许多湖泊群,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其中以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等对长江洪水的调节作用显著。

4、植被与种植制度

由于人类的长期的经济活动,本区的平原几乎全部开辟为农田,低山丘陵区除部分地区栽种了亚热带经济林木如茶园、果园外,大部分是次生灌木丛或人工栽培的马尾松林。农业历史悠久,作物以水稻占绝对优势,占播种面积53.9%

5、长江中下游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本区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土地开发与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用地中耕地和园、林用地比为62434,同期农、林、牧、渔业产值为5722813。由于地上水和地下水丰富,水田中渍涝潜育稻田面积很大,最关键的措施是通过健全排水系统,排除田间渍涝,降低地下水位,使土壤逐步脱潜。由于该区人多地少,迫于粮食需求压力,群众围湖造田,又在垸外围垦更低洼的耕地(低湖田),不仅缩小了水生生物生境,还带来了洪水调节能力下降问题。因此,要坚决将不保产的低洼耕地退耕还湖,发展水产养殖业。本区的地带性土壤是黄棕壤,质地粘重,结构紧实,渗透性差,通气不良,需要改良。大别山、桐柏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需加强水土保持,改善水土环境。

.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区(简称川陕盆地区)

该区以四川盆地为主体,包括汉中盆地、秦巴山地和鄂西山地,行政区划上包括四川、重庆、陕南和鄂西的200多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45.26km2,占全国的4.76%。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农业条件相对比较优越。

1、气候资源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618℃,年降水量7501400mm。纬度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当,但因秦巴山地对北方冷空气南侵所起的屏障作用,冬季温暖,盆地南缘的河谷地带温度尤高,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达50006000℃以上,香蕉、龙眼、荔枝等南亚热带水果均能安全过冬。

2、地形与土壤

本区地带性土壤分布面积不大,黄壤仅见于周围低山和盆地内部部分低山,除成都平原为冲积草甸土基础上形成的水稻土外,广大丘陵山地多为紫色砂页岩风化母质上发育的紫色土。以石灰岩与砂岩为母质发育的黄壤,化学风化强烈,养分多被淋失,西南雅安一带,在砾石层上发育的黄壤呈黄红色,又称黄红壤。成都平原东部粘土母质上发育的黄壤,剖面中含有较多钙质和铁锰结核,称姜石黄壤。由黄壤发育而来的农业土壤多具有粘、酸、冷、瘦和缺磷等特点。

3、河流与水资源

全区水资源丰富,平均年径流深300600mm,盆地中心的简阳、安岳、南充、阆中、三台一带不足300mm,盆缘地区可超过600mm。地下径流模数也是盆缘高于盆中。区内水系众多,是长江上游众多支流辐集区,北有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汇入,南有乌江、赤水河、綦江辐集,水网比较稠密,航运比较发达。

4、植被与种植制度

川陕盆地开垦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农耕区,盆底平地地区平均垦殖系数现达60%以上,盆中丘陵亦超过40%,强度的耕垦使区内天然植被锐减,除海拔5001000m的低山区尚保存少量成片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外,500m以下的丘陵地区多辟为农田,而且川西仅剩不多的森林正在受到严酷的砍伐。

5、川陕盆地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地处平原农区向山地林区逐渐过渡的林农交错地带,土地资源利用特征是农用地与非农用地之比为946,以山丘林地为主、盆川耕地为辅,耕地、园地、林地与牧草地的之比为332614。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重视不够,采用陡坡垦殖,森林过伐,草场过牧等不当方式,造成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直接威胁到众多水库和三峡库区的安全。今后仍应以林地利用为主,耕地利用为辅,水旱并重,农牧、林牧结合,促进工农业协调用地,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必须坚持节约用地,努力提高耕地生产和粮食供给能力。保护环境、加快山区林业生态建设,开发林特产品,增加农民收入,制止滥砍滥伐森林,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

.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简称江南丘陵山地区)

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东临东海之滨,西接云贵高原,包括浙江、江西、安徽南部、湖南大部、福建、广东及广西北部等地区的300多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51.74km2,占全国的5.45%。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渔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本区粮食、经济作物、经济林产、淡水渔产等在全国均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1、气候资源

全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地区。≥10℃积温50006500℃,无霜期25032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20℃。年雨量13002200mm,相对湿度一般在80%以上,雨季较长,雨热同步,有利于喜温作物生长,春雨比例较高,而夏秋相对少雨,晚稻常受伏旱威胁。

2、地形与土壤

全区山多田少,但除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外,大部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间谷地和盆地交错分布。平原大部属于各大小河流的沿岸冲积平原,土地平坦肥沃,丘陵山地面积广,大部分为缓丘低山与山间盆地、山冲谷地相间分布,利于农林业综合发展。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分布广泛,有机质含量低,呈酸性反应;其次是隐域性的水稻土、紫色土、灰潮土等;山区垂直带有石灰岩发育的黑色石灰土,以及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草甸土等。

3、河流与水资源

全区水网密布,各地河网密度均在0.30.4km/km2以上;水资源丰富,赣江、湘江、沅江、钱塘江流域面积分别只有黄河的1/81/15,但河流平均流量和年径流总量都与黄河相等或大出一倍以上,为发展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4、植被与种植制度

由于人类的长期活动,这里的天然林已剩不多,只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有少量分布,林相也不整齐,主要是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毛竹林,还有一些杉木人工林。在优越的水、热资源的基础上,种植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林包括许多特有的树种,竹类和果品植物等,比较突出的有作为油料植物的油茶、油桐、生漆、药用植物如肉桂、杜仲、厚朴;茶也最为集中,品种繁多;果品中以甜橙最为有名。

5、江南丘陵山地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率为90.2%。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山区与谷盆相间林农用地结构。有林地占林地面积789%,森林覆盖率达512%,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区域。本区人口密度高于全国水平,但受地形条件影响大,地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全区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丘陵盆地、河谷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较好,耕地利用应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加大复种指数,发展以水稻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扩大多种经营,实现粮油、畜禽蛋全面发展,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并控制因建设占用而迅速减少的耕地。

.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区(简称云贵高原区)

云贵高原区东起湖南雪峰山,往南经桂林、柳州一线之西,南界南盘江、红水河谷,西北与青藏高原区相接,北界四川盆地和鄂西南高原,包括贵州、云南省大部,以及桂西北、川西南、川东南等广大地区的260多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66.4km2,占全国的7.95%。是一个山地多、平坝地少、土地过度垦殖、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1、气候资源

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致可分为贵州高原和云南高原两个区域。贵州高原属多阴雨的高原式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暖夏凉,多阴雨,少日照的特点。由于海拔较高,多数地方年均温在15℃以上,无霜期基本上都在200天以上。贵州高原处于南北两种冷暖气流交错地带,年平均降水日数在170天以上,夏季雨日稍多,难以区分干湿季,年降雨量各地基本上都在1000mm以上,由西北往东南递减。云南高原北有高山高原屏蔽,寒潮冷空气不易入侵;南有河谷相通,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较易进入。受地势影响,年均温一般1518℃之间,在局部干热河谷可高达25℃以上。同时,气温垂直变化也异常明显。

2、地形与土壤

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贵州高原黄壤是其主要地带性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云南高原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大部分是在残存的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酸性较弱,其性状与我国东部红壤不同,因此称山原红壤。由于强烈淋溶,土壤所含养分不甚丰富。

3、河流与水资源

与亚热带东部比较,本区水资源较少,只及福建的60%和广东的47.7%。但由于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北缘的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乌江,西部的澜沧江、怒江,南缘的红水河。

4、植被与种植制度

本区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是西南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组成以壳斗科树种为主,有槠、栲、栎属,还有樟、楠、木荷、水青冈、马尾松、杉木、云南松等。全区草山草坡约2600多万hm2,约占全国草山草坡总面积的29.5%,为本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部分地区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小麦已不适宜。水田两熟或冬闲一熟水稻;旱地可套间作两熟,陡坡旱地多一熟,耕作比较粗放。

5、云贵高原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耕地为辅,山丘与谷坝相间的林农用地结构,土地利用率为80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林地占绝对优势为12,其次是耕地占l5,森林覆盖率为318%。有林地、灌木林、旱地和水田是主要用地类型。云贵高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直接影响了区域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本区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007hm2,人均粮食只2625kg,不到全国水平的23,粮食紧缺已成为本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负担。本区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桂中、滇东、黔中和黔东北平原,坝地宜粮区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要特别搞好平坝区的农田建设,增加投入,提高其单产水平和生产的稳定性;才可以为本区域人民提供基本口粮,为山地的退耕提供条件。以农养林,以坝养山,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草山草坡资源,促进农牧、林牧结合。把山区开发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西南边陲区位有利条件,发展边境贸易,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简称东南沿海区)

位于中国的最南部,西北倚山,东南面海,陆域地形狭长,沿海岛屿环布。包括浙江、福建东南部、广东中部及南部、广西南部、海南省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的180多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31.54km2,占全国的3.32%(数据未包括港、澳、台在内)。全区地处南亚热带及热带,位于我国最南部,属于我国三大林区的南方集体林区,也是我国唯一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的地区。本区平均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为各大农业区中最少的地区。大部是丘陵山地,宜农的平原有限,后备土地资源面积不大。

1、气候资源

本区属高温多雨的热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5℃,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为全国之冠。≥10℃积温高达65008000℃,无霜期300365天。夏秋台风和冬季寒潮都会对水稻、香蕉、橡胶等造成危害。本区四季交替不明显,其主要特征是没有真正的冬季,为热带植物生长和发展热带作物与三熟制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区濒临热带海洋,水汽来源充分,多数地区年降水量15002000mm,是全国雨量最丰沛的区域。

2、地形与土壤

本区山丘与谷地分布错杂,海陆交界处,岸线曲折,港湾很多。高温多雨的气候,使地表岩石强烈风化,原始矿物分解透彻,淋溶作用十分迅速,风化壳酸性反应。砖红壤是热带的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雷州半岛等地。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代表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台湾、闽东南,两广南部。

3、河流与水资源

本区河流密度大,河间分水岭交互错杂。自西向东,有属于沅江水系的清水江、把边江、以及珠江水系的西江、东江、北江三个水系。此外,沿海地带还有不少独流水系,如钦江、南流江、九州江漳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以及台湾岛诸河、海南岛诸河等。

4、植被与种植制度

生物资源很丰富,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种属繁多,有不少热带亚热带珍贵的用才林、经济林和动物,全区平均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乔木有樟、楠、桉树、陆均松、红豆、红木等。特种经济林有椰子、咖啡、胡椒等。果树有亡果、阳桃、黄皮、人心果、木菠萝等。

粮食作物可一年三熟,蔬菜年可获得810茬,蚕茧年可收78次(珠江三角洲),茶叶年可采78次,年放塘鱼34次,玉米、甘薯可冬种。在南部可以种植三茬连作水稻。但北中部大部地区,冬季寒潮降温常影响冬甘薯、甘蔗、香蕉等作物,对抗寒性差的橡胶等热带作物尤易造成寒害,偏北地带晚稻也受寒露风影响。

5、东南沿海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区内土地利用以平原水田与山地有林地相结合为特征,渔业生产优势突出。土地利用率为915%,其中农用地占855%,耕地、园地、林地与牧草地之比为287641。以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为主的生产优势,是中国创汇农业的重要基地。本区是中国沟通海外的大门,也是架接内地的桥梁,对外港口多,人口稠密、城市化、工业化程度高,区域经济十分发达。本区人均耕地最少,粮食不能自给,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加剧了人多、地少、缺粮的矛盾。沿海平原地区,非农用地占土地面积56%,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交通用地占土地064%,是全国交通比较发达地区之一。居民、工矿用地占非农用地893%,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本区以林地利用为主,耕地利用为辅,协调工矿、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稳定耕地面积,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要发展如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该区的地带性土壤为赤红壤和砖红壤,土壤酸性大,养分贫瘠。对于在此类土壤开垦的耕地,要改良其酸性,培肥其养分水平。山地丘陵区发育在花岗岩上的赤红壤和砖红壤开垦后,水土流失严重,要搞好坡改梯工程,并加强梯田的生物措施保护。重点是开发利用丰富的滩涂、湖泊资源,发展水产养殖。

.内蒙古高原牧草地与旱地—牧业用地区(简称内蒙古高原区)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东接大兴安岭西端和黑龙江、吉林、辽宁,西邻阿拉善高原,南抵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北部,东北部和北部分别同俄罗斯与蒙古接壤。本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北部5个县、宁夏的4市、8县,土地总面积75.30km2,占全国的7.93%。处于由东部平原向蒙古高原、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过度的地带,地域辽阔,地形狭长;西部为牧区,中部为半农半牧区,东南部为农区,在我国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

1、气候资源

本区自然条件的特点是水热条件(尤其水分条件)不够充足而草原辽阔,牧业条件优于种植业。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8℃之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全区冬季寒冷而又漫长,夏季短促,≥10℃积温约20003000℃,无霜期短,一般在100180天,大部地区热量条件只能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本区雨量少而变率大,年降雨量从东南的500mm降到西北部的200mm。由于季风气候,不同季节气候变化明显。。

2、地形与土壤

全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向蒙古高原过渡的狭长地带,形成了明显的水平分布的土壤地带。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黑土带、黑钙土带、栗钙土带、棕钙土带、灰漠土带、荒漠土带,部分地区有褐土带和灰钙土带。黑钙土表层有厚达30-60cm的黑色腐殖质,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均高,土壤结构好,水分条件好,目前多作为农田。栗钙土是本区分布最广的土壤,多数地区热量较差,降水不足,水蚀风蚀严重,肥力中等,是农牧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土壤。棕钙土为草原向荒漠过渡性土壤,腐殖质层较薄,比较贫瘠,主要用于发展畜牧业生产。风沙土由于表层由风蚀、风积而成,其中半固定与固定风沙土,植被较多,可从事轻度放牧。灌淤土是由于多年灌溉淤积而成的土壤,是种植业良好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平原的引黄灌溉区。

3、河流与水资源

全区河流主要有黄河、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四大水系,此外还有不少季节性河流及相当大面积的内流区。内流河水源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次为地下水潜流和融雪,季节性很强。全区河网不发育,流水量小。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其规律是东部多西部少。西北部许多地区地表径流贫乏,南部和东南部除黄河、西辽河等较大的河流沿岸局部平原及少数山间盆地外,多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缺乏灌溉条件。

4、植被与种植制度

本区从大兴安岭东南麓向西北直至大青山以北地区,草原辽阔,是我国著名的牧场。东部的呼伦贝尔高原和锡盟东部是草甸草原,主要牧草是针茅和羊草,草层盖度达6580%,产鲜草30004500kg/hm2,是我国最好的草原,向西则过渡到干草原和荒漠草原,由沙生针茅、旱蒿、锦鸡儿等组成。粮食作物主要品种有春小麦、玉米、谷子、莜麦、马铃薯、大豆等,其中春小麦是本区最主要的栽培作物。玉米是本区高产作物,总产量居粮食作物的首位,是全区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谷子是本区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各区均有种植,但主要分布在东部,尤其以赤峰地区种植面积最大。莜麦是本区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较长。

5、内蒙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本区土地利用以牧草地为主、耕地为辅的牧农结构特征,农林牧用地区域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率为951%,其中农用地占963%,牧草地、耕地、林地与之比为81118,但牧业仅占农产值比重的352%。水资源是本区农牧生产的一大限制因素,是形成旱作农业为主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基本原因,由于降水不足和水资源缺乏,广大牧区常发生黑灾。草场暖季多于冷季,冬春冷季草场只是夏秋暖季草场的30%一60%,造成“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现象。人均耕地减少,草原滥垦,盲目扩大旱作农田,挤占牧业用地,农牧争地愈来愈烈。滥垦、滥伐、滥牧长期得不到克服,造成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面积扩大。内蒙区地处塞外,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区内交通运输极不方便。农牧区工业很不发达,经济水平很低。土地利用方向及开发途径坚持以天然草地畜牧业为主,因地制宜强化农牧、林牧结合,发展区域性粮食生产。加强草原基本建设,巩固和提高在全国畜牧业生产地位。土地利用重点应抓好蒙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中国重要肉、毛商品生产基地,协调发展蒙东南平原丘陵区农牧林业。解决河套平原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土地次生盐渍化问题。加快治理土地沙漠化,因地制宜推行草原灌溉,提高草地生产力、草原总体载畜量和饲草地的转化率等畜牧生产水平。

.西北干旱区牧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区(简称西北干旱区)

本区位于包头一盐池一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一阿尔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中北部及内蒙西部地区。土地总面积212.42km2,占全国的22.36%。是一个国境线长、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依靠灌溉的绿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的地区。该区也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最多的地区。

1、气候资源

本区深处内陆,绝大部分属于干旱气候,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除了部分山地和伊犁河谷外,年降水量普遍小于250mm,干燥度在2.5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地区的降水量小于100mm,干燥度在4.0以上,降水量不能满足农作物最低限度水分需要。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山区,广泛分布着永久积雪和现代冰川,成为固体水库,夏季则部分消融补给河流,成为山麓地带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但该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大部较好,年均温除山地外,714℃,无霜期80250天,≥10℃积温26004500℃。

2、地形与土壤

全区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表现地带性特点的土壤有灰棕漠土、灰漠土和棕模土,以及分布在大小绿洲中的灌淤土。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谷地,额敏河谷地与伊犁河谷地气候比较湿润,有棕钙土和灰钙土发育。除地带性土壤外,在塔克拉玛干、古尔斑通古特等大沙漠及其边缘地带有风沙土和龟裂土;而在山前平原潜水溢出带,河流低阶地和湖滨平原则有草甸土、沼泽土和大面积的盐土分布。该区土壤普遍存在着质地较粗、养分缺乏、保水保肥性较差,且CaSO4和易溶盐含量较高,制约着作物生产潜力的发挥。而且在冬春多强风的情况下,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比较普遍。

3、河流与水资源

本区河流多属内流河和外流河,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内流河有塔里木河、和田河、车儿臣河、孔雀河、玛纳斯河等。这些河流都是主要靠雪山融水补给,季节性强。夏季,光热充足,也正是雪山融水季节,为发展灌溉提供了条件。但相对于广阔的土地面积来说,水资源极度缺乏,灌溉只能在山前绿洲地区。

4、作物与种植制度

地带性植被是荒漠植被,有梭梭、蒿属、假木贼、等,在山地垂直带谱中有草原、草甸和森林植被。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有玉米、谷子和杂粮;油料不多,主要是向日葵、胡麻;棉花集中在南疆和吐鲁番。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还有相当面积的轮歇地。

5、西北干旱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土地面积占全国2236%,人口密度99人/11m2,属地广人稀区域。土地利用率只有414%,是我国土地利用率最低、末利用地面积最大的区域,裸岩、石砾和沙地,沙漠戈壁广布。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差,土地生产力低下。牧草地占农用地841%,以天然草地为主,优质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形成典型的山地草原畜牧业。本区是我国最典型的干旱荒漠区,在独特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有许多国内乃至世界罕见的名贵药材、野生动物、生物资源。本区荒草地占全国l5,但宜农土地质量较差,开发难度大。

本区土地利用应坚持以天然草地畜牧业为主,绿洲灌溉农业为辅,农林牧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同时,开发要注意防护林建设,防止土壤沙化。应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本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是中国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青藏高原牧草地—牧业用地区(简称青藏高原区)

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北起北纬30°,南至北纬26°,包括我国西南部祁连山、昆仑山以南,四川大雪山以西的整个青藏高原。行政区划上包括青海与西藏大部、甘肃甘南州等90多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175.57km2,占全国的18.48%。虽然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仅2.05人/km2,但在河谷农区,人口密度也很大,人均耕地只有2.63亩。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水平低下。

1、气候资源

全区总体上是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200500mm,只有南部较为湿润,越往西北,降雨愈少,柴达木盆地西部则为干旱型,年雨量不到50mm, 水热生长期为零。高海拔是造成本区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海拔4500m以上的地区,谷类作物难以成熟,只宜放牧。东部和南部海拔 4000m以下地区≥10℃积温可达10002000℃,可种植耐寒喜凉作物;最南部边缘河谷地带可种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

2、地形与土壤

本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称为“世界屋脊”。土壤的空间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特点,又有垂直地带性特点。主要土壤类型有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山地灌丛草原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漠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耕种土壤主要包括山地灌丛草原土、耕种草甸土、潮土、灌淤土、水稻土以及种植业利用的各种森林土壤和部分高山土壤。

3、河流与水资源

本区是黄河、长江水系的源头;流入长江的有金沙江、雅龙江大渡河;流入黄河的有大通河、曲什安河等。外流河有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还有流入内陆湖泊的一系列河流。高山上的冰川与积雪融水是补给河流的重要水源。湖泊很多,多为咸水湖或半咸水湖。受气候影响,地表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汛期出现在雨季,7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一半以上,而11月至翌年3月则为枯水期,小河溪一般断流。

4、植被与种植制度

自然植被反映了高原特征,主要是高山与亚高山草甸、高山与亚高山草原,以及苔原植被。种植业只集中于“一江两河”河谷、横断山脉三江河谷、青海湖周围和柴达木盆地,海拔26004000m的地方。本区作物以耐寒的青稞为主,其次为喜凉作物。藏东南和川西河谷南端,七月平均气温在1820℃的地方才出现喜温的玉米、水稻。作物多一年一熟。

5、青藏高原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本区幅员辽阔,海拔高亢、气候高寒、草地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独特、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土地资源利用特征海拔高、霜期长、低温、缺氧,土地生产潜力受限制。未利用土地占土地面积394%,土地利用率606%。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532%。耕地仅占农用土地面积的1%,但粮食却保证了区内消费量的95%。人口密度为21人/hm2。交通用地只占全国交通用地的160%,本区农牧业生产以自给为主,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很低,除了毛、绒、皮张商品率达70%一90%以外,肉、奶的商品率只有10%,粮食商品率仅7%一10%。

土地资源利用应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进行适当调整,突出区域优势,稳定现有牧草地和耕地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率,充分合理开发未利用地,适当扩大农林用地比重,提高粮食自给程度,统筹安排保证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工程等行业对土地的需求。草地退化和沙化提高草场经营水平,减少超载过牧,扩大草地覆盖度。青藏高原的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光温生产潜力在全国位居前茅,但目前单产却是全国最低的。低产原因一是有些地灌溉不能充分保证,因耕地一般土质粗,甚至含有相当数量的砾石,漏水漏肥严重。因此,必须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溉方法,要发展节水灌溉,减少灌溉定额,增加灌溉面积。再就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水平低,而耕作粗放,肥料投入又少。因此,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与土壤培肥工作,改变广种薄收的陋习。

.藏东南一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简称藏东南一横断山区)

位于我国西南部川滇藏接壤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主要包括西藏的林芝、昌都地区,四川与云南的部分州、县共计83个,土地总面积53.57km2,占全国的564%。本区山高流急,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经济相对滞后,是我国西部经济待开发地区。

1、气候资源

本区属高原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地区差异很大,垂直差异尤为突出,无霜期100150天,冬季风速大,天气晴朗,云量少,降水少,湿度小等明显的干季气候特征。因地势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均由南向北减弱,气温、降水均循同一方向递减。滇北川、西南亚热带和热带北缘山地河谷森林区,年降水量10001500mm,干湿季分明,5-10月降水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以上。年干燥度< 1.0 。藏东川西山地降水多集中在5-8月,年降水量5001000mm,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与种植业递减趋势一致。年干燥度0.81.5,东部比较湿润,西部比较干燥。

2、地形与土壤

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体与峡谷并列。山体高大,顶峰海拔常在5000m以上,个别甚至超过6000m,到高纬30度以南,仍有终年积雪峰岭。山间河川深切、峡谷众多,河流比降大水流湍急。大部分地区海拔达3000m,其边缘部分也在15003000m,只有极少数河谷在1000m左右。这种强烈的地貌因素,使得其他自然地理因素,如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3、河流与水资源

本区山高谷深,河流众多,水电资源丰富,但提水灌溉比较困难。但有不少面积广大的坝子,河流经过,具有灌溉条件。

4、植被与种植制度

植被的垂直带谱明显,由下而上可概括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亚寒灌丛草甸带和永久冰雪带。农业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坝子上。由于本区地貌上的巨大差别,农业也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滇西北、川西南亚热带和热带北缘河谷区,作物一年可两至三熟,有水稻、玉米、及茶、油桐等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藏东川西山地种植业以青稞、小麦为主,也有玉米、油菜,但降水偏少而季节分配不均,春夏干旱较为严重。

5、藏东南一横断山区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本区山川窄陡、高山峡谷相间,岭谷起伏极大,山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率高,为851%。未利用土地开发难度较大,裸岩、石砾地占6372%,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牧草地为辅的林牧结构,产值却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生产特征。林地、牧草地与耕地之比为61354,林地和有林地分别占全国的118%和109%,森林覆盖率为326%,是我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面积较少而分散,只占农用地的357%,垦殖率为29%,仅全国平均水平的15。本区交通用地少,是全国唯一没有铁路的地区。

土地利用应以林业为主,草地畜牧业为辅,促进农林、农牧相结合。必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农业,适宜发展多种经济林木,在建设好江河上游生态屏障同时,促进农林、牧林结合,提高林业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本区是我国青棵、小麦生产适宜区,逐步开垦后备资源,建立商品粮基地,满足农牧民需求。应改变传统放牧畜牧业为现代草地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季节性畜牧业,改善草场经营管理体制,提高草地生产力和承裁力,全面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