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它包括森林、草原或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一)植被类型
植被是地球表面的植物覆盖,植被类型的分布是受水、热、土等因素直接控制的,它们从群落和分布与气候类型及土壤类型有近似的联系,各地区的植被都有其严格组成及其结构群体(图2-4)。
表2-4 地表主要植被群系纲
群 系 纲 |
相联系的气候类型 |
相联系的土壤类型 |
森林生物群落 |
|
|
赤道雨林 |
⑴潮湿赤道带气候 |
砖红壤 |
热带雨林 |
⑵沿海信风和季风气候 |
砖红壤 |
季风林 |
⑶热带干-湿(亚洲) |
变性土 |
温带雨林(月桂林) |
⑸亚热带湿润气候 |
|
|
⑻西海岸海洋性气候 |
砖红壤性土到灰化土 |
中纬度落叶林 |
⑸亚热带湿润气候 |
|
|
⑹湿润大陆气候(夏季长) |
灰化森林土 |
针叶林 |
⑹湿润大陆气候(夏季短) |
灰化土 |
|
⑽亚北极大陆气候 |
|
硬叶林 |
⑺地中海气候 |
红色和红棕色土 |
萨王纳生物群落 |
|
|
热带萨王纳(包括林地、多刺灌木、灌木、草地) |
⑶热带干-湿气候 |
砖红壤变性土 |
草地生物群落 |
|
|
高草原(高草) |
⑹亚热带湿润气候 |
湿草原土 |
|
(半湿润部分) |
黑钙土 |
干草原(矮草) |
(4b)热带干草原气候 |
栗钙土,棕钙土 |
|
(9b)中纬度干草原气候 |
红色棕钙土 |
|
|
红色粟钙土 |
荒漠生物群落 |
|
|
半荒漠 |
(4)热带荒漠和干草原气候 |
棕钙土 |
|
|
荒漠土 |
|
(9)中纬度荒漠和干草原气候 |
|
干荒漠 |
(4a)热带荒漠 |
红色和灰色 |
|
(9a)中纬度荒漠气候 |
荒漠土 |
苔原生物群落 |
|
|
北极多草苔原 |
(11)苔原气候 |
冰沼土 |
高山苔原 |
高山气候(高山地带) |
苔原土 |
(二)植被生态要素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主要包括初级生产者,即全部绿色植物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因此,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它在水分的物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起着重要的生物小循环作用。
(三)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
植被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代表。这些有机物质,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食物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质归还到陆地表面的土壤中,对土壤肥力保持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植被要素的稳定性
植被是土地构成要素中不稳定的、易变的要素。如森林的砍伐、草原垦殖,以及非农、建设的替代……;同时植被又是土地资源区域构成的稳定因素,尤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必须考虑有一个稳定的植被组成,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稳定、健康与持续利用。
(一)植被对土地性状的影响
植被对土地特性与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被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功能等方面。各种植被类型是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它不仅是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而且对土地性质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各种植被类型具有各自特定的生境,是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又对地理环境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有计划地保护植被,有助于土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建立。所谓良性循环是土地系统的植物光能利用率和动物的能量转化率稳定提高;土地系统输出的能量(产品)与投入物质能量之间的比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稳定不断改善,有利于物质元素的保持,回收能力不断提高。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有着不同的意义。众所周知,森林是林业之本;牧草是畜牧业之基础;农田植被是种植业的产物,是农业生产的核心所在。农田植被是人类利用作物的生态特征,为增加人类有用产品的产量与供给保证率而予以栽培的,其除经济上对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关系更密切外,也对土壤肥力与农田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调节与改造功能。作物的品质与产量是反映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其稳定性也可以反映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三)植被的重要指示意义
生物界的许多种植物可有助于我们对土地资源的气候变迁或气候带、寻找矿藏、浅层地下淡水、适于开垦的湿润地段,判断空气中存在何种污染物,了解土壤特性及盐化程度,对于工农业生产、营林工作多有重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