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既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地理环境统一体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世界土壤类型多样,不同的土壤占据不同的地理空间,具有不同的自然特征与地域分布规律,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有重要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一)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通常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合比例。大小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的百分比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土质粗细类型,一般按其砂粒、粉粒和粘粒的百分数划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若干级。土壤质地对土壤的耕性、孔隙性、保蓄性、供给性、通透性等性能有影响。因此,土壤质地不同,其特性表现各异。同时对土壤肥力因素、农业生产等都有多方面的影响。

(二)土壤的孔性、结构性、耕性与物理机械性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耕性和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指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它们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土壤条件,亦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土壤中水、气、热状况和养分的调节,植物根系的伸展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孔性即土壤的孔隙状况,它是指土壤孔隙的多少、大小、比例及有关性质。

土壤结构体是指土粒(砂粒、粉粒、粘粒)的排列状况以及复合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块、土团和土片。

土壤耕性是指土壤耕层构造在耕作时所表现出的力学性状。土壤耕性好坏可以从三方面来衡量。一是耕作的难易程度;二是耕作质量的好坏;三是适耕期的长短。

土壤物理机械性包括土壤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和松紧度等。

(三)土壤养分

土壤中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除氮、磷、钾等俗称为土壤肥力三要素外,还有有机质及植物所需的其他元素,统称之为土壤养分。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它与土壤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综合其主要作用为:(1)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2)提高养分的有效性;(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提高土壤保蓄性和供给性能;(5)刺激植物生长;(6)清除某些农药残毒和重金属的污染;(7)改善土壤热量状况。

(四)土壤石灰质、可溶性盐及pH

土壤中的石灰质、可溶性盐类,它们虽然不一定都是土壤的植物营养元素,但却是土壤酸碱度的决定因素,是重要的土壤肥力环境条件。

土壤石灰质含量越多,pH越大,反之pH越小。pH对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释放、固定),对作物根系活动环境都有直接的意义。

土壤pH是石灰含量与可溶性盐类的反映。如果石灰质含量太多,如大于15%,则容易使土壤剖面的某一层次胶结而形成坚硬的结核或石灰磐,使根系穿插困难,成为障碍层次。

二、土壤厚度、构造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一)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是指土壤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有效土层,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前者指作物(果树)根系能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在实际土体中指作物能利用的土壤母质层以上(在有障碍土层时,指障碍土层以上)的土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是农作物根系活动层。

耕层是土壤表层经过耕作熟化了的土层,是土壤中最松软肥沃的部分,对农业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

(二)土壤构造

自然土壤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即ABC层。这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土体物质不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发生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构造。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土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的下层,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为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三、土壤的分布

通常把土壤与气候、生物带相应分布的规律叫做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可分为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土壤沿地球纬度(经度)呈平行带状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山地土壤随海拔高度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称为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有46个土类,163个亚类,明显表现为三个土壤群系:海洋性土壤群系、大陆性土壤群系及高山土壤群系,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