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的优势地位与能动作用
人类是惟一呈指数(J形)增长的物种,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仍呈J形增长。在种群规模和增长方面,人类显然已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并将继续发展这种优势。
人处在食物网中任何消费者级别上都能生存,人类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从而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人类是惟一具有反射性意识能力的物种。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具有通过改变自己的文化而不是通过改变物种的遗传因素来改善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的能力。
当代人类在生态圈中的优势地位的最重要方面,在于已形成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力,并且掌握了似乎无所不能的科学技术。
但人类毕竟是自然界的产物和其中的一部分,是源于自然、依赖自然的一个生物种群,人类与自然资源系统的其他组成要素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能量联系。
(二)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联系
能量是联系人类及其环境的重要中介,这种中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首要的一种形式显然是人力本身,它只需要一般的生存条件就可直接发挥作用,虽然社会组织可以极大地改变其效率。而其他形式的能量在对人类来说是外在的,在成为有用的作功方式以前必须经过转换利用,并因此需要对它们有某种程度的认识。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尺度。迄今的人类活动总趋势是减少生物多样性。人类常常通过对生物演替过程的干预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演替过程意味着建立多样性,但人类活动常常打断甚至逆转这一过程而将生态系统保持在某种早期阶段。为了维持某一阶段的暂时稳定,就必须投入一定物质能量;为取得下一阶段的均衡,则要投入更多的物质能量。
人类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表现在开垦、放牧、砍伐森林等几个方面。
(一)土地垦殖
开垦是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农田生态系统。人类不合理垦殖活动的影响,主要是加重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和次生盐泽化趋势。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不合理垦殖活动,严重地破坏坡地上的植被,使得风或水流对土壤的侵蚀、搬运阻力减少,地表侵蚀破坏和物质的移动、流失就会扩大和加速。
农田生态系统为一种人类必需的受干扰生态系统,改变了土壤系统中的各种水热条件和物质循环,进而对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产生影响。其次,垦殖通过引入其它因子进行高投入的生产,对土壤形成间接影响。另外,不合理的灌溉制度往往造成土地次生盐泽化。
(二)放牧
放牧是人类对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的另一方面,过度放牧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进而使生物生境恶化,出现沙化、盐泽化等现象。
(三)森林采伐
森林的采伐是导致土地退化的因素之一,首先森林砍伐后林地裸露,根本地改变了原有生境,使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间伐、择伐等也使森林生态系统组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二是森林采伐之后,使原有的截留雨水功能减弱,造成水土流失的发生。其三是森林大面积采伐使局域气候条件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影响到其它生态系统生境的改变。
(四)采矿
采矿活动可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但无论哪一种均导致了构成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要素的变化,有些变化造成不良影响。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采矿活动也随之变得频繁,规模也不断增大;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如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和景现格局的改变、人类健康和社区安全所面临的威胁等等也必然会加剧;采矿迹地生态重建历面临的任务也更加繁重。
采矿活动的环境影响及其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不仅取决于被开采矿物的种类、采矿方法、采掘机械的选用,还取决于矿山周围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采矿活动对土地最直观的影响莫过于使矿区周围的地形发生变化。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对地形影响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地下开采常引起地层的变形、裂缝,甚至导致地层塌,此外还有固体废物堆砌。
露天开采会直接毁坏地表土层和植被。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堆置,导致对土地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地原有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