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一、形态或成因划分

土地资源类型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的同一性,实际上就是构成土地的要素的综合的相对均一性,也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综合均一性,使它们所制约的土地资源类型表现出来的特征,同别类土地资源不同而区分开来。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中,在考虑综合因素对土地资源影响的基础上,通常突出某一因素的地位。例如四川盆地丘陵区土地资源类型按地表形态与丘谷间的相对高差分为缓丘平坝浅丘中丘和高丘。而王秀成在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土地资源研究中,就直接用地貌的名称作为土地资源类型的名称。他所区分的主要土地资源类型有:

1. 豫北太行山前倾斜平原。

2. 豫西伏牛山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

3. 大别山洪积倾斜平原。

4. 豫北黄河冲积平原。

5. 豫东黄淮冲积平原。

6. 豫南淮北湖积平原。

上述6种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充分地体现了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是成因(洪积、洪冲积、冲积或湖积)和形态(平坦、倾斜),且将成因和形态的内容均反映到土地资源类型的名称之中。

二、 生产潜力划分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土地资源在一定的利用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均最适宜时所能达到的生产力。同一土地资源在不同的利用条件下,其生产潜力是不相向的。

我国关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划分在1100万全国土地资源的制图时;根据水热条件的差异,将全国土地分为9个潜力区:如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等。在同一区内有相近的生产潜力,包括适宜的作物种类、熟制和产量水平。

三、利用现状划分

土地利用现状深刻反映了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经济特性。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向土地资源的索取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也形成了多种形式。

()土地资源利用划分的特点

1.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2.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

3.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的。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1.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利用、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能比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土地利用的本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由于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地利用结构受到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条件的影响,而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所以在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时,一定要体现各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揭示土地利用的分布规律。

3.具有一定的生产适应性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一定要考虑经济建设的要求,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因地制宜的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起来,使类型划分更具有生产的适用性。

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土地利用情况尽管因地区之间的差异而表现得非常复杂,但有它一定的规律性,即相似性和差异性,因此,在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中应归并相似性,区别差异性,从大到小或从高级到低级,逐级划分,形成一个上下联系,逻辑分明的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系统。

  到目前为止,土地资源的划分及分级系统还仅是开始,不能像土地类型的划分和分级那样,因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