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位置是土地所处地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三个因素决定的,土地的位置调查就是要解决一个地块的三纬定位的问题。
(一)收集当地气象资料及其资料分析
根据调查所要求的内容,到调查区气象台,搜集抄录有关气候要素观测数据,包括某些要素的等值线图和变化曲线图,以及文字报告材料。
(二)气候现象的野外观测
注意气候现象的区域变异。植物生境及其植株形状变异是对一些小气候条件的反映,植物的群体和个体的形态特征最为清楚。
(一)资料收集
根据调查任务要求,搜集有关调查区的地形、地貌的图件和资料。
(二)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主要为一些必要的路线补充调查。到野外要注意观察描述记载地形特征。
(三)资料整理和分析
将所搜集、观测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分析,总结出调查区地形类型特征及其与土地类型分布的关系。
(一)搜集材料
搜集水文和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表水的水位、流速、流量、季节变化、水质、地下水出现的深度、流动的方向、矿化度和水化学类型等。
(二)实地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河流、湖泊的大小和深度、水位、流量及季节变化,分析其与地下水相互补给状况。②调查饮用水井和灌溉水井水位及季节性变化幅度与地下水、地表水补给关系,以及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盐渍化、潜育化的影响。③调查水库数量、容量、引水、提水和排水工程的规模,灌排系统的完善程度和渗漏状况,以及灌排能力。④采集地下水,必要时还要采集地面水,测定其化学组成。
(三)水资源量分析
包括一地区的各种水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目前的利用率和潜在的开采量、水资源的质量等。
(一)收集资料
土壤调查包括:①土壤形成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地形地貌、母质、植被等;②土壤剖面,如土壤是由若干层次组成,以其不同颜色,土壤质地、土壤结构以及松紧度、新生体等区分,它反映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和土壤性质,如土壤类型,土壤剖面的化学分析资料:pH、盐分、有机质、N、P、K等含量;③土壤制图:包括土类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等,在地形图上或遥感影像图上勾划出来。
(二)外业调查
必要时要进行一些野外补充调查。当由于土地利用、土壤改良等措施使土壤性状产生明显的变化时,就一定要做一些补充的外业调查。
1.
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
即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地点,按土壤调查的要求挖掘一些主要剖面,了解土层厚度、不同层次的厚度等土壤性状,同时了解不同土壤分布的环境条件。
2.
调查访问
对有经验的农民进行调查,了解该土壤的肥力特点、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的改良措施等。
3.
取样分析
为了了解某些土壤的肥力性状、有害物质,必要时应按土壤分析的要求取样,带回室内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测试。
(三)土壤评价分析
在了解分析已有资料和补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应根据当地土地利用特点对调查区的土壤进行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生物要素调查包括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调查。
(一)自然植被的调查 主要是了解调查区内植被群落的概貌。
(二)人工植被的调查 了解主要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地的品种、栽种时间、密度、生长状况及管理情况。
(三)特种土宜植物调查 有些植物在一定地区生长状况良好,产量和品质均优。
根据比例尺不同,主要注意以下不同的三个方面:
(一)小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
国家级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是概括地了解全国各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发生特点,为国家级土地政策的长期宏观规划提供基本数据。
(二)中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
省、地区级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比例尺为1︰50万~1︰20万,所对应的土地分类阶层是土地属。
(三)大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
大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反映土地资源特性更为详细具体,和生产的关系更为紧密,是土地合理利用规划的基础。
1.人口方面:主要收集居民点的数量、性质及分布,人均居住用地,城镇人均占地等。这些资料对于规划城镇发展规模有重大作用。
2.水陆交通方面:主要包括水陆空、铁路、公路、港站等对外交通运输、城乡交通设施及关键路口、路段、桥梁隧道现状及问题等。
3.工程设施方面:如市政工程、公用事业现状资料,管网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