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生产力、空间布局以及利用方式都处于不停的变化中。因此,需要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及其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建设,以便能够及时掌握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

一、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它是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可称为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

(一)监测内容

1.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位置和数量等信息,特别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变化以及闲置土地等;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为保证土地管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这些土地管理措施的正确实施及经费的合理使用,须准确地掌握区域以及全国耕地变化的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反映土地用途的变化,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可为土地用途管制及农用地的管理服务;

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而划定的一定数量的优质耕地,规定长期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包括征地占用管理、地力补偿、占一补一等。;

4.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二)监测分析

1.地类变更分析:地类变更分析主要是对土地总面积变化的分析;

2.权属变更分析:包括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变化,土地纠纷的调解情况;

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耕地变化动态分析不仅要较详细地反映耕地减少的原因和耕地增加的来源,而且要分析减少原因的合理性和增加耕地的力度;

4.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反映土地资源在人类利用行为干预下,土地利用发展趋势。

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

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是指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主要是土壤、气候和环境特性),以观测和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一)监测内容

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

土壤特性的变化情况气候特性的变化情况;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变化情况。

(二)监测方法

主要步骤为:

1.选择基准点;

2.建立本底或参照数据库;

3.定期在基准点进行观测,或采样分析。

(三)监测结果在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建立监测基准点及对土地质量进行监测的目的是对土地管理实践进行评价,评价当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是否持续的。持续性评价的内容应主要集中在土地的生产力和生产稳定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