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

一、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一)土地利用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决定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有如下4个方面:

1.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包括土地的各个自然构成要素的性质,以及土地的综合质量状况。

2.经济因素

土地利用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必然会受经济收益的影响,除了受投入产出比的影响,还要受比较利益、边际效益等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

3.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人口状况,以及土地制度、各种土地政策等等。

4.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既要符合土地的自然条件,同时也要获得较高经济利益,此外还应当考虑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优化和持续利用的原则。

(二)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行动,对土地进行干预,从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劳动和资本是土地利用过程的3个基本要素。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用系统(land use system)。

2.土地利用系统的分类

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多少,可分为集约土地利用系统和粗放土地利用系统。

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等。

根据利用层次的逐渐增多而相应地将土地利用系统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

仅考虑作物和种植制度,可分复合土地利用系统和混合土地利用系统。

从区域景观生态系统角度出发,还可进一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系统分析(system analysis)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在收集系统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模型,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从而解释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现象,对系统的行为和发展做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进行调控。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过程如下(见图7-2)。

1.确定系统边界

2.确定系统目标

3.进行土地评价

4.可行性分析

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

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分析

7.报告或决策

文本框: 确定系统边界文本框: 确定系统目标文本框: 土地评价文本框: 可行性分析文本框: 输入输出分析文本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分析文本框: 提交报告或决策文本框: 实施
8.反馈修正

7-2 土地利用系统分析一般流程

二、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要对土地利用系统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  

下面以“土地质量指标计划(Land Quality Indicators ProgrammePSR框架(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 Framework)”为例,介绍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基本思路。

1、确定研究的主要目标  主要包括:①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主要农业生态区人工管理下的生态系统(农业和林业)建立一系列标准化的质量指标;②确定数据来源,建立结果分析、统计和应用的标准方法;③在负责收集土地质量指标数据的机构间交流各自的成果,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确定各机构制定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和技术方案的能力。

2、建立土地质量指标体系(PSR框架)  土地质量指标,可以确定国家乃至全球与土地相关的重要问题(如土地利用压力、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有关可持续土地管理问题的政策等);可以用来制定地区政策和规划,进行国家或全球性评价,实施环境影响监测,发展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政策和规划。

3、研究的最终成果  主要有:①为针对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主要土地管理问题提出的相关的土地质量指标集。②为各个不同生态区实施持续土地利用提供指导的土地质量指标状态的目标和阈值集。③在国际互联网基础上建立超级土地信息数据库,说明各机构所储存的数据类型、数据质量和可信度以及如何获取这些数据。④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对各类农业生态区的土地质量变动趋势做出评价。⑤通过代表性农业生态区的个案研究,发展区域和地区水平的土地质量指标。

4、对上述方法的述评

    为建立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可以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土地质量指标临界值集

    “压力—状态—响应”分析,多为针对一定的或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比较单一的分析。

三、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土地利用决策中的应用

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决策循环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作用。

1、问题辩识阶段

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一个作用是判断现在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否持续,另一个作用是分析所得出的或已经显现的非持续特征的形成机制。

2、方案制定阶段

对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所制定的各类土地利用方案进行可持续性评价。对方案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方案实施阶段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对于可持续性问题应进行实时监测,以评估实施效果。这需要事先确定反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测定指标、判别标准和监测手段。。

四、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

土地利用模式设计,就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优化方案。在此,以一个黄土高原小流域的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为例,说明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根据现实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趋势预测,确定社会需求和经济目标。

其次,将优化结构中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与相适宜的土地类型单元相匹配,进行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空间生态设计。

再次,预测整个土地利用系统的负输出即每个土地利用单元的土壤侵蚀量,进行水土保持决策,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方案。

最后,在土地利用中要求改良和建设土地生态系统,一方面,实行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逐步治理沟壑,改善生产条件和美化生态环境(见图7-3)。

五、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所谓全球变化,是指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及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包括生态系统在内的支撑生命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从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动态影响来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机制最能表达这一过程。因此,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LUCC研究计划。

LUCC研究的方法是,在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社会和自然驱动力的相互作用之机理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对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历史及现状的描述,对社会和自然驱动力及其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相互作用和环境保护的规划辅助决策。



 


7-4 黄土高原持续土地利用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