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人口基数大且继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建设用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颁布了《土地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以及在《全国土地管理“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九五”期间和2010年土地管理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即现有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耕地总量也有所增长。因此,还必须加强土地法规政策的宣传,严格执法,切实保护耕地。
为了解决水土资源不均衡,北方广大农田的缺水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势在必行。长江水调往黄淮海平原的南水北调工程,将大大缓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使之更充分地利用这一地区的光热资源,改造在片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力。
基本农田建设应包括山地丘陵区的坡耕地改水平梯田的工程建设。中国持续发展的基础后盾在于农业的持续增产。因此,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的生产力,以保障各行业和稳定发展。
提高耕地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是改造中产田,因为中产田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潜力很大。中产田大约包括两种土地,一是质量好、无明显限制的耕地;二是有轻度限制的耕地,以轻度洪涝、轻度盐碱、轻度水土流失的耕地为主。中产田只要适当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和治理就可显著增产。而低产田多为陡坡地、干旱地、瘠薄地、风沙地、重盐碱地,具有严重限制因素,若要提高其产量水平,难度较大,必须对症下药,实施重点改造。
(一) 植树造林
森林在保护水土和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森林面积不大,而且正在受到进一步砍伐、面积日渐减少的威胁。因此要在保护现有森林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的建设要避免单打一,注意乔、灌、草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二) 加强水保工程建设
除了生物措施外,工程措施也是水土保持不可忽视的手段。必须对现有的坡耕地进行改造,修成梯田。另外,谷坊、鱼鳞坑、水平沟等也是有效的水保工程措施,实行等高耕作是很好的水保耕作措施。
(三) 加强草场建设
我国草场建设的方针是,一要保护,二要建设。所谓保护,就是要确定合适的载畜量,避免超载过牧,实行合理的轮牧,避免草地进一步退化。所谓建设,就是要加强资金技术的投入,改良退化草场,增强草场的调节缓冲能力和生产力。
(四) 城市绿化,改善居住环境
城市中的树林绿地有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增加了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了地表的最高温度。植被还减少地表的反射率,增加对地表辐射的吸收,使辐射平衡值增大,使温度的变化趋于缓和。林木草地还具有降低城市噪声的作用。
土地污染的防治必须从治理污染源着手,防治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并重。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监督惩罚机制。减少“三废”排放量,降低排污标准。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
中国人口众多,无论从自然角度,还是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看,人民日常的穿衣、吃饭问题完全依靠进口根本不可能,大部分依靠进口也不可能,必须立足于国内农产品的供给。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毕竟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有限,生产潜力有限这一事实,在保证农产品基本自足的情况下,从国外进口一部分,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根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ESCAP/POP人口预测模型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人口将达15.69亿,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t,如果采用人均粮食500公斤的标准计算人口承载量,我国耕地到2025年最多能承载16.6亿人。因此人口形势依然严峻,必须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若达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采取上述技术措施是重要的,但还必须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龙头,从法律、政策上予以保证。如城市土地所有权的有偿出让和转让,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配置,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村土地的永佃制,有利于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