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全球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960万km2,非洲和亚洲的土地退化尤为突出,约达300万km2,严重退化的土地中有120万km2分布在非洲,有110万km2分布在亚洲。从退化等级来看,土地退化以中度、严重和极严重退化为主,轻度退化仅占总退化面积的8%。从土地退化的原因来看,在因水土流失形成的退化中,43%是由于森林的破坏,29%是由于过度放牧,24%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在因沙漠化形成的退化中,60%是由于过度放牧,16%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在因土地化学因素形成的退化中,56%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28%是由于森林破坏。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土地退化》一书中,将土地退化分10大类土地退化。我国将土地退化划分7种类型。(见表8-1)。
表8-1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系统
一级土地资源退化类型 |
二级土地退化类型 |
水土流失 |
水蚀 冻融侵蚀 重力侵蚀 |
沙化 |
悬移风蚀沙化 推移沙化 |
次生盐碱化 |
次生盐化 次生碱化 |
污染 |
无机物污染 农药污染 有机废物污染 化学肥料污染 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 放射性物质污染、 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污染 |
性质恶化 |
土壤板结 次生潜育化 土壤酸化 |
贫瘠化 |
各种养分元素的贫瘠化 |
建设用地 |
各类农业、非农业建设占用 |
(一)水土流失概念与概况
水土流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的分离、破坏和运移,广义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和成土母质在地质外营力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流失面积大,波及范围广;②发展速度快;③ 侵蚀模数高,泥沙流失量大。④危害严重。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的成因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气候、地、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主要是陡坡开垦、毁林开荒以及不科学合理的耕作。
(一)土地资源沙化的概念与概况
土地资源沙化是指由于风蚀、水蚀等原因所引起地面物质中的细粒部分和(或)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丧失,而出现地表物质粗化的过程。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与我国的气候特点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受气候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可能发生沙漠化的地区的总面积是256. 6×10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6. 7%。
(二)土地资源沙化的成因
造成土地资源沙化的成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由于人们对这两种因素对土地资源沙化影响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存在着造成土地资源沙化是“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辅”、“人的活动为主导作用”、“气候变化为主导作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 等四种成因观点。
(一)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的概念及概况
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是指由于人对耕地资源的不正确利用造成的非盐碱化耕地的盐碱化和耕地由轻盐碱化转为重盐碱化的过程 。我国农林牧用地受盐碱化危害的土地面积有3630万。
(二)土地资源次生盐碱化的原因
我国耕地盐碱化的可能原因包括:一是近年来新增的有效灌溉面积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该区蒸发量较大;二是近10年来,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造成耕地的次生盐碱化;三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利益增强,水少时抢水用,水多季节又阻碍上游地区的排水;四是我国除盐防碱的养地作物,导致耕地返盐而次生盐碱化。
1、土地资源贫瘠化的概念与概况
土地资源的贫瘠化是指土地资源作为生物生产的过程中,生物对养分的吸收量大于土地资源利用者的养分投入量,使土壤养分的总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称之为土地资源的贫瘠化。
我国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耕地资源的氮、磷、钾三种养分元素的平衡指数特征为,氮素基本平衡;磷素亏缺虽有缓解,但钾素明显不足,投入量仅是需求量的一半。
2、土地资源贫瘠化的成因
土地资源贫瘠化的主要成因是由施肥量不足以弥补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养分的淋失量过大和非种植作物的生物固定等原因造成。
土地退化是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土地退化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退化危害极大,必须对其进治理和改造。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治理
(三)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
(四)改造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